香蕉“救人”的经济学——看广西南宁隆安生态扶贫
一个本以为自己可能“一无是处”的贫困村民,也许很难想象自己有一天不仅体面地就业了,还管理着两千亩地,让一个生态园区井然有序。
隆安县金穗农业蕉林俯瞰图。(/韦坚)
来的时候,只带几件衣服便可;到了这里,每月先到手一千元伙食费;家里没地,手上没技术,这都不是事儿,生态扶贫把人“扶”起来——广西南宁隆安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成了当地一些贫困人口的安身立命之地。要是干得好,在这里,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是问题。
在这个传统的农业县,板栗、甘蔗的生产曾占尽风头,如今是香蕉独领风骚。拥有三千余名工人的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香蕉全产业链建设为主导,形成几大板块并举发展的格局,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随着布局的拓宽和产业的升级,它不断在当地的版图上“扩张”势力、显示实力。
“只要这个公司的基地扩大到哪里,哪里的贫困人口就能脱贫”。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时,记者想探个究竟:这里的扶贫是怎么个“扶”法?贫困的帽子怎么个“摘”法?
隆安县金穗农业蕉林俯瞰图。(图/韦坚)
扶贫的源头,先从土地开始,这一贫困户脚下能踏踏实实踩得到的东西,却因了扶贫的缘由,在价值上发生了变化。“把周边农户的土地先承包过来,按照小块、大块整理好以后,再由农民返租回去。”隆安县副县长翟珊妹介绍道,这是当地“统租分包”的土地流转模式,也是已经成熟的金穗模式。金穗公司将流转的土地租赁后,统一进行开发,建成高标准香蕉基地,然后将土地又发给农民,按照产量计算承包金。
贫困的农户便有了两份收入。坐收土地租金的同时,村民还可以到公司务工,获得“地租+承包工资”的收入。“一方面是自家土地租地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获得报酬;而且往外租的时候,关于地里的一切,诸如物资、种苗,到后期的收购等,都由公司来代收的,不用农户操心。” 翟珊妹说,扶贫找到了这样一条路子,解决了燃眉之急,给生活困难的群众真正带来了实惠。
隆安县副县长翟珊妹接受"绿镜头"报道组成员采访。(图/韦坚)
此前,这里之所以贫困,一是劳动技能有欠缺;二是资金短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但是现在,“穷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因为年初的时候,公司就算好“穷村民”能得到多少钱,并且与之签订好合同,中间若出现台风、霜冻等,都会按年初定的合同里的数目给你。“穷村民”慢慢不穷了,心里有底了。
根据翟珊妹最新的统计,当前在这家企业打工的贫困户,超过650户,“贵州、云南的打工者甚至也往这边赶,因为觉得人性化、有保障。”
但是,贫困人口介入的数量和企业能容纳的数量,不会失衡吗?随着这家企业“好”的扩散效应的加大,有诉求的贫困户前往合作人数增多,新的问题是否冒出来——企业需要这么多人吗?还能“扶”多久?这一系列问题倒逼企业进行新的项目投产。香蕉以鲜销为主,保鲜期是有限的,上市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滞销等情况,在一根香蕉的“生命尾期”,甚至要进行低价抛售。那么,让产业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是进行香蕉深加工,做成香蕉浆或香蕉粉。这个环节,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随之而来的包装、运输、物流、后期服务等环节,便又给村民提供了上岗机会。
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成员正接受广西当地媒体的采访。(图/孔毅民)
一个先富起来的人,用一种看似授人以鱼却是授人以渔的方式,去救济周边的困难户,这不仅仅是“救济”本身,而更像是“引渠”。
“我会把一根香蕉‘握’在手上。”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义贞握着拳头,脸上的表情是自信的、享受的。他说的“一根香蕉”,实则指代“一个产业”。从事了28年农业的他把自己人生定位在只做一件事上,那就是做“香蕉产业链”,从种植、深加工到物流、旅游,“一切的一切,都围绕香蕉来做”。
这“一根香蕉”,救了一帮子人,造福了一方水土,留下了一个好口碑。在卢义贞创富的激情里,交映着脱贫者对他的恩情。(文/王晨 李一鹏 刘晶 孔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