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探索创新多种模式 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10.05.2016  14:59

  马山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马山县通过拓宽贫困户脱贫资金渠道,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多种模式精准扶贫,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组合拳”,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有效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建立评级授信制度 推动小额信贷扶贫

  针对贫困户生产发展缺乏资金的问题,马山县在南宁市率先推出贫困户评级授信制度,并建立了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和保险分担机制,将贫困户评级授信与小额信贷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资金渠道,及时解决了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马山县符合小额信贷条件的18560户贫困户已100%完成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6.13亿元。该县还推出了“致富贷”,根据贫困户的授信等级发放的信贷额度最高达到5万元,目前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3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4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了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信贷业务,马山县创建了一批信用乡镇和信用村,设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社区)的小额信贷集中服务点,发放手机支付客户10.43万户,发展POS机特约商户985户,布放ATM机89台,转账电话513台。

  此外,马山县还建立了“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出以贫困户为对象的借款人人身意外保险,由政府、保险公司分别给予贫困保户补助40%、减免33%的保费,让银行安心为贫困户放贷。

   引导土地资金入股 发展“造血”式扶贫

  为促进贫困户多渠道增收,马山县积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将集体土地、山林,农户承包地、宅基地,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资源入股投入经济组织,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使贫困户从中获得分红、土地租金和薪金等收入。

  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引进马山中凯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家旅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农家乐品牌。根据合同协定,2017年起,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每年将从公司收益中获得15%分红;20年租赁期满后,公司所有资产整体归屯集体所有。2015年以来,小都百屯共入住游客5500多人,收入约35万元。

  目前,小都百屯形成了以“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经营方式,“租金+劳力薪金+小额贷信贷”为入股资金的扶贫模式。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屯在龙塘村支书蓝海飞的带领下,全屯户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了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党员+能人”带动,人人是股东,个个有分红,集中开展多种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带领全屯群众科学养猪,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村环境零污染,走出了共同富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目前,巴更屯39户农户全部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出现了“全屯户户当股东,贫困群众当员工”的农民创业热潮。

   探索多种扶贫模式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乔利乡乔利社区乔利街三队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块小且分散,102亩地分成了185块地。乔利街三队引导群众打破田埂,将102亩土地小块并大块,拼成8大块平整地,加快了土地的流转。

  合并后的土地交由马山县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连片种植了火龙果、沃柑、葡萄、四季金银花、桑葚等农产品。同时,拓展了果园采摘、农家乐、休闲观光等体验项目。该合作社按每亩700元的租金支付给农民,同时允许农民以承包地入股,按股分红。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劳务获得收入,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

  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获得成功的“乔利街三队模式”,引得周边农户纷纷效仿,带动了周边村屯土地整合,掀起了一轮“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的热潮,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

  “老百姓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会踏踏实实地跟着政府干。”马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子江说,马山县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种扶贫模式。通过一些成功模式的示范效应,提升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起到了辐射周边发展的作用。

  马山县除“小都百模式”“巴更模式”“乔利街三队模式”外,还有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的“弄拉模式”、打民族牌种致富花的“古朗模式”、化零为整返乡就业的“东龙模式”。马山县因地制宜的扶贫举措,激发了农民渴求致富奔小康的热情,为确保9.4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面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