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鼓王”制作会鼓超40面 揭壮族会鼓制作过程

12.04.2016  11:03

   韦建廷在广场上击打会鼓引来众多人围观  (资料图片)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黄呈开  文/图)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他双手击打振奋人心的鼓声,传递南宁的声音;在家里,他动手制作出声音洪亮、浑圆、厚重品质上层的会鼓。他就是马山县会鼓的传承人韦建廷,63岁的他亲手制作的壮族会鼓超过40面,近20年来他通过制作会鼓,培训年轻鼓手,传承着壮族会鼓这门古老的手艺。

   马山鼓王”敲打出振奋声音

  壮族会鼓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63岁的韦建廷是壮族会鼓的第二代传承人。韦建廷自小热爱会鼓,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活后,他致力于壮族会鼓的研究和敲击已有30多年。在2008年奥运圣火南宁传递仪式、第11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唱会、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韦建廷带领着大同会鼓队倾情演出,颇受好评,被外界称为  “马山鼓王”。

  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咚咚咚咚咚的声音有节奏变化,听着蛮振奋人心的。”来自福建的林先生曾带着朋友到马山游玩,每一次听到壮族会鼓声,他都感到很振奋。

    精通手工制作壮族会鼓技艺

  作为会鼓队的总指挥,许多人都知道韦建廷鼓打得好,但却不知这位木匠出身的鼓手同样精通手工制作壮族会鼓的技艺。10多年来,韦建廷先后制作了20面长1.5米左右的大鼓,20面0.8米左右的中鼓。“我现在还会制作一些二三十厘米的小鼓,用来送给朋友做纪念品。”韦建廷觉得,只有亲手制作会鼓给年轻队员看,亲手传授年轻队员击打会鼓的技艺,带着他们上舞台演出,壮族会鼓表演才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韦建廷制作会鼓的工具存放在他的家里,这些工具包括电锯、圆规、墨斗、斧头、凿刀、刨刀、铁锤等。韦建廷曾经依靠这些工具做木匠为生,后来继承了壮族会鼓的事业,他又用这些工具制作出了一面又一面在各种舞台上发出声音洪亮、浑圆、厚重的会鼓,鼓声振奋人心,感天动地。

   制作会鼓过程“痛并快乐着

  “刚开始用短凿刀凿开一个口,然后用中凿刀凿深,再用大凿刀凿穿,最后还要用弧形的凿刀把洞凿成椭圆形,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凿刀,这个工艺最费力气,大鼓的话要花上近10天的时间。”韦建廷说,会鼓初步凿成后,还要用刨刀把会鼓的外立面和内立面都刨成弧形,每做成一面会鼓韦建廷都会累得手臂酸痛。保存在会鼓展示馆和家里的40多面会鼓,韦建廷陆陆续续地做了近10年,每一面会鼓都是韦建廷用手一点一点凿出来的。

  “也有用木板拼着做的,但声音不比用木头直接凿出来的纯。”这是韦建廷坚持手工制作壮族会鼓的原因,他认为这样才能保存会鼓的“原味”,看到这些原味保存了下来,韦建廷称这是“痛并快乐着”。据了解,1.5米长的实木壮族会鼓目前市场销售价达6000元/面,中鼓为2000~3000元/面,用于做纪念品的小鼓为800元/面。虽然自己手工制作的壮族会鼓价格不菲,但韦建廷并不打算把自己制作的会鼓做成商品。韦建廷希望,自己制作的这些会鼓能把壮族会鼓表演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壮族会鼓制作过程

   1

  选好木材(一般选用生长时间长、木质较坚硬,且粗大的樟、榕、枫等原木),根据规格锯成木段。

    2

  用圆规在木段横截面上画好挖空的部分,并用墨斗进行标记。

    3

  用凿刀开始凿洞(短凿刀凿开一个口,然后用中凿刀凿深,再用大凿刀凿穿,最后还要用弧形的凿刀把洞凿成弧形)。

    4

  用大刨刀把木头的会鼓外立面刨成弧形,用小刨刀把会鼓弧形内立面刨光滑。

   5

  给制作好的鼓壳上油漆,并购来牛皮用竹篾、铁丝从四周拉紧后晒干。

    6

  将晒干的牛皮用竹篾、铁丝镶在鼓壳的两个口进行密封,一面壮族会鼓就做成了。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