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图

03.01.2018  19:32
  编者按:自“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启动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主线,持续深化拓展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活动。为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持续深入有效开展,即日起,本报连续刊发2017年“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新成效专题报道,介绍全市乡村建设新成果。 

  自“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农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一幅乡村振兴大幕正徐徐拉开。

   产业富民  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横县校椅镇石井村,村道干净整洁,村民家门口摆放着红白两色垃圾桶,村民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在马山县古零镇三甲屯,村中绿水环绕,村后青山如画,现代特色农业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村民正在采摘瓜果蔬菜……

  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种好茉莉花;茉莉花产业健康发展,才有了村里现在的成排楼房,才有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石井村村民雷水平说:“村里的楼房叫‘花房’,轿车叫‘花车’。种植茉莉花实现了致富梦想,才有了房和车。

  在三甲屯的现代特色农业大棚里,各种瓜果正等待上市。村民韦秀年在大棚里务工,每个月能拿到近2000元收入。韦秀年说:“在村里务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人,在家门口就业比外出务工好多了。

  截至2017年12月15日,我市产业富民“五个一”目标平均完成率均超过100%。全市农村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结构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更加稳固。

   服务惠民  足不出村

  在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自从三乐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后,村民办事更方便了。三乐村百掌屯村民韦广良近日从外地务工回老家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只用了5分钟就把事情办妥了。

  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平时除了在便民窗口帮助村民办理业务,还经常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办理各种业务,真正做到“便民”二字。

  截至2017年12月15日,我市有1373个行政村按“六有”标准建成并挂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共配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协管员5746人,1358个行政村已配备网络,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社保就业窗口建设,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基础便民  乡村巨变

  在横县校椅镇岭脚村,村中的硬化道路四通八达,村边的绿色小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村貌大变样,村民家中的厕所和厨房也发生了大变化,村民主动改厨、改厕,提升生活品质。

  在岭脚村村民王声金家看到,厕所、厨房干净整洁,而且配套齐全,使用起来很方便。正在烧菜的王声金说,改厨、改厕后,他现在经常下厨做菜,环境好了,做菜成为一种享受。

  在推进“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中,我市紧紧围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六提三增”工程,基础便民专项活动稳步推进。截至2017年12月15日,全市改厕开工建设106254户,完工104840户;改厨开工建设105089户,完工103803户;改圈任务全部完成。广大农村从道路交通到家庭内部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长效管理  文明成风

  在石井村,村委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还推出了垃圾分类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推行让石井村实现了大变样,更让这个村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典型示范村。石井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克进说,村里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已有17年,从刚开始的一家一户做动员工作,到现在村民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横县在推进“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中,通过“智慧乡村”平台建设,建立了一个数据集中平台,实行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动态管理、服务下延的高效运行机制,不仅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让广大群众通过“智慧乡村”平台参与乡村建设、共享“互联网+农村建设”成果,引领农村新的生活方式。

  2017年,我市注重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化拓展,持续推动“三化”“三清洁”长效治理,让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更多村民住在美丽乡村,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