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东龙镇:“一根木材”撬起广西名镇

24.11.2014  13:17

      一根木材的能量有多大?当它形成产业后,足以撬动一个传统农业镇向新型城镇转化。

      11月12日下午,覃塘区东龙镇陈业明夫妻俩从建立胶合板厂下班,回到东龙镇富力小区的新家,煮菜吃饭后与母亲、孩子一起出门,母亲和妻子跳广场舞,他和儿子逛街,各取所需。与陈业明一样享受板材产业化带来城镇化发展硕果的,东龙镇有1.4万人。

      去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高度评价:“广西一些城镇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比如覃塘区东龙镇等,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吸纳了一大批本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民进城务工生活,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东龙镇党委书记覃信朝说:“依托近300家板材企业和1万多名产业工人的市场强力需求,我们两年来拓展城镇面积266亩,新建街道6.7公里,最近荣获‘广西名镇’殊荣。


板材加工  聚集上万产业工人


      走进东龙镇木业加工集中区,随处可见一幢幢崭新的厂房。该镇镇长黄侃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已建成木材刨片厂、单板厂、胶合板厂、异形板厂近300家,从业人员1万人。板材产业化的形成,使这个传统农业镇成为覃塘区最大板材生产基地。

      东龙镇板材行业从小到大离不开政府扶持。东龙镇有山林面积10万亩,早在2001年,政府看到了木材加工业良好前景,鼓励民间投资木材加工业。“我就是在政府的鼓励下,投资16万元建了一家单板厂,是覃塘区第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凤凰村村民韦朝按说,至今年单板厂已发展到162家,从业人员5300多人。面对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扶持木材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富森源压板厂老板黄汉在说:“看到政府在土地、项目等方面有扶持,我筹资110万元建了一家胶合板厂,生产中、高端建筑产品,把市场拓至广州、福建一带,利润也成倍增长。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东龙镇商会会长韦朝勉说,由于不少加工厂建在田间地头,在2012年的国家卫片执法检查中,98家板材企业被列入清理名单,还有32家企业被停产整顿,几千员工待岗在家,板材市场顿时门前冷落。

      如何化解企业生存危机?当地党政领导带领商会多方奔走,规划建设了占地139亩的木业加工集中区,集中办理、完善证照,引导、扶持企业资产重组等,29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进驻集中区重新投产。板材业浴火重生,年产量增四成左右,规模以上板材企业从1家发展到16家。不少夫妻双方在木材加工厂打工,家庭月收入过万元。

      老板发财后,眼光盯上了利润更丰厚的房地产;打工的人也有钱了,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东龙镇的城镇化建设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统规统建  街道宽阔商铺繁华


      11月10日,在上海工作的韦富顺回到东龙镇探亲,立即被眼前的情景折服:座座楼房整齐划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家家商铺人来人往……“想不到两年多时间,这片不毛之地就变成了热闹的商区。”在镇政府工作的朋友告诉他,这是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带来的巨变。

      两年前,笔者曾到东龙镇采访,看到街道狭窄,地面泥泞,过往人车堵塞,群众怨声载道。“每逢圩日,600米长的主街道塞满行人、单车、摩托车、搭客三轮车、商贩和摊位,每次到镇里开会都要提前半个小时出门。”石龙社区支书李水初说。

      14年前,按照“出售宅基地使用权让户主建设”方式,开发建设主街道旁的一宗25亩商住区,至今还未全部竣工,建成的楼房高低不一,五花八门,完全是旧乡镇模样。

      必须创新乡镇建设新路子。东龙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考察、实地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思路,筛选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发建设。富力公司凭综合实力获得了旧街道旁一宗地块,投入2亿元,用1年时间建成了700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占天占地”商住楼,配套建有农贸市场、超市、广场等,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当地政府乘势而为,今年又以这一模式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龙翔商贸区,如今已完成1/3的投资。另外,占地68亩、总投资8000万元的富建小区也已完成征地,正在着手土地招拍挂。


新镇崛起  群众日子日益滋润


      东龙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吸引了周边乡镇甚至相邻县区更多的人前来打工或投资。每天早上7时许,成千上万青壮年从各家各户涌向周边的数百家企业,开始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沿街商铺纷纷开门迎客,期待有更多的进账。

      这里聚集了充裕的劳动力。超龙胶合板厂业主韦朝勉说:“板材企业用人较多,两年来我们没有为找员工发愁过,周边乡镇很多村民来找工。”该厂员工李俊明说:“企业多,打工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两年来,我先后跳槽3次,月工资也从1500元增加到3000元。

      小城镇的崛起,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正在装载板材待运的货车司机黄才有说:“天天都有货拉,主要往返广西与广东、福建等地,月收入有两三万元。”饮食店里正在招呼顾客的吴鹏告诉记者,他家所在的位置,去年打通了一条通往新农贸市场的小巷,他就在一楼开了间小店,结束了日晒雨淋的马路小摊日子,收入是以前的10倍多。统计数据显示,两年来东龙镇第三产业年均增长31%以上。
      文化产业日益繁荣。夜幕降临,东龙圩镇富力广场、龙翔广场以及大街小巷,汇集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和着“小苹果”乐曲跳着热舞,或散步、慢跑、打羽毛球,或弹唱粤剧,社区文化室内壮剧演员忙着排练节目……年过八旬的张五婆满头大汗:“街道宽了,心情爽了,跳健身舞成了日常最大的乐趣。

      东龙镇文化站站长韦世策介绍,近两年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很快,如今全镇有壮剧、粤剧社区35家,500多名农民演员长年活跃在舞台上,每年春节、农历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各种文艺演出连接不断。仅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周边村屯举办专题敬老文艺演出就有4场。 (唐正芳    覃 伟    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