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多得:治霾可搭车“一带一路”

25.07.2015  17:07

  留在朋友圈里的那些“北京蓝”让人惊艳,也是“治霾战”初见成效的体现之一。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之下,中国的雾霾治理正在加快推进。

  不过,空气质量的改善不可能朝夕之间实现。一些学者认为,解决雾霾这一民众“心肺之患”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向沿线国家输出优质产能,从而助推国内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黑钢”变“绿钢”】

  经济学家李稻葵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致使北京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于周边省份金属冶炼污染严重,其中焦炭污染尤为突出。简单的“壮士断腕”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关停污染企业,还要考虑如何转移相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而方法之一就是“黑钢”变“绿钢”。

  李稻葵建议,河北等钢铁生产大省应该放弃现有的“黑色”冶炼厂,建立清洁环保钢铁厂,进口高品质铁矿石和焦炭,引进国际清洁生产技术,制造“绿色”钢铁,进而利用中国定价优势拉高国际市场钢价。

  与此同时,产出的富余“绿钢”可以销往“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实现产能输出。

  先前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60多个国家中,钢铁净进口国占70%以上。推行产能输出将给钢材出口带来契机,助推产业升级。

  李稻葵认为,产业绿色化将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绿色钢铁厂”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带动GDP增长。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年改造旧有钢铁工业产能的九分之一,5年时间能够改造一半左右,这将有力拉动GDP增长,同时实现产能“走出去”。当然,这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路,下大决心走产业绿色化之路。“被动调整产能效率不高,要主动在前进中调整,”他说。

   【产能输出:共赢之路】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成熟期,拥有不少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将这些产业向境外转移,也契合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对钢铁等产能的需求。

  西班牙对外银行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学家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认为,“一带一路”可能会帮助中国钢铁、水泥、建筑等产业“解围”。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撰文称,中国在建材方面产能严重过剩,“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益处。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4月一场“蓝厅论坛”上说,中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是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推动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而加强国际产能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方面。

  一些海外媒体评价,“一带一路”不仅是要唤醒遥远的过去,实际也是在为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寻找新方向。这一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进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借“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未来有望收获更多的蓝天、更好的经济。而受益的不仅是中国,还将是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香港咨询公司丝路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哲民说,“就中国的规模来看,其有能力改变该地区经济的命运”。(韩梁)(新华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