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科学利用市场 保证粮食安全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其中粮食安全年年都有涉及,今年针对粮食安全,一号文件提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
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对于这样一个提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
李国祥:就是按照不同的农产品它在整个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当中所占的比重、重要性,以及在遇到极端情况下的不可替代性,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多重因素之后来确定合理的水平。过去我们单纯说粮食的自给力,甚至有的时候,扩大所有农产品的自给力,那是一种封闭禁锢城乡的思维,没有看到农产品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保障,盲目的来追求农产品的自给力,导致我们的资源过度消耗。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看来,科学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徐小青:我们的农业资源到底怎么样?不够!需要进口,完了提出来要适度进口,实际上咱们的目标,就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绝对安全也不是说完全自给生产,它也有贸易,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开放的条件下,说哪些东西我们到市场上去买,可能更合适一些,更合算一些,更适当一些对吧,你现在食用植物油不就是么,还是有一个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的来确保我们的安全。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举措之一。新的机制将会怎样影响农民的“钱袋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坦言,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价格收购和临时收储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价格。但近年来由于该政策使得包括大豆、棉花、白糖在内的不少农产品国内外价差日益增大。以棉花为例,此前棉花国际市场价在1.4万元/吨左右,国内目标价格为1.98万元/吨,差价达到5800元/吨。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必须要探索更加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李国祥:要加大农产品价格补贴,因为过去的那种特殊收购,一个方面缺市场,另一个方面也不太符合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他对于优质优价的这种发展也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就是怎么样来探索更好的价格支持,甚至将来跟金融其他的支持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将来未来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认为,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理顺了市场关系,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但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徐小青:农产品的价格对于农民的收入的影响最直接,农民也更敏感,所以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政策目标上来讲,一号文件提出来要保持农产品的合理价格,那你就要考虑什么是合理了,农民的投入、农民的收益,那么另一方面要考虑价格和消费者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问题,恐怕这都是考虑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大背景,价格形成机制恐怕是需要在试点当中进行探索的。(记者满朝旭 杜希萌 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