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个部门晒预算
4月7日,中央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密集亮相,向社会公开。至晚上记者发稿时,共有105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很多人关心,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有哪些新变化和新亮点?“三公”经费预算有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三公”经费比2016年预算减少0.31亿元
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怎样,最受社会关注。财政部公布的预算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比2016年预算限额减少了0.31亿元,继续贯彻了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了只减不增。
中央本级2016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78亿元,实际执行47.11亿元,实际执行低于预算限额。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总限额只减不增的前提下,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重点保障重要出访、外事接待、参加国际会议或赛事,中央部门根据北京市有关环保政策集中更新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公务用车,部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因工作需要增加公务用车运行支出等。
具体到中央部门来看,“三公”经费也较好体现了只减不增。比如,财政部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6067.87万元,比2016年减少78.61万元。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央财政对2017年公务接待费支出进行了统一压减;二是按照规定从2017年起,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经费,不再纳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范围。
国家税务局系统2017年部门预算显示,2017年国税系统使用中央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128566.89万元,比2016年预算数减少5007.65万元,降低3.75%。主要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
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税系统三级以下单位,正在按照属地政策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到位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将进一步压缩。
首次建立平台集中公开,方便公众查询监督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呈现出多个新亮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些年预算公开的实践,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已经趋于成熟和规范。
亮点一:公开时间进一步提前。今年中央各部门预算公开,多集中在4月7日,比去年提前了8天。
“今年预算公开时间提前,主要是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这位负责人介绍,财政部提前研究制定预算批复方案,及时与中央部门做好沟通协调。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后,财政部立即启动正式批复程序,并于3月24日完成了全部批复工作,为提前公开争取了时间。
“加快预算批复,不仅仅是公开时间早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早落地、早见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强调。
亮点二:公开部门又有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主义学院这三家,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
中央部门公开的预算,包括收支总表、收入总表、支出总表、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等8张报表,从不同层次、角度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为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各部门在公开预算报表的同时,还采用文字、图例等对报表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并对机关运行经费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预算绩效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了说明。
亮点三: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今年中央部门除继续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预算外,财政部门户网站建立专门平台,中国政府网设置专门栏目,集中公开中央部门预算,查阅更为快捷、便利,便于人民群众更好监督。
教育、环保等部门,首次公开10个重点项目预算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公开了重点项目预算情况。”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原则,今年教育部、科技部、环保部等10个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10个重点项目的项目文本和绩效目标,进一步细化了部门预算公开内容。
2017年公开的10个重点项目是: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经费项目、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保护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管理项目、交通运输部中央水域救助专项业务费项目、水利部水文测报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项目、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国家统计局普查及大型调查项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与管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公开的重点项目中,包含项目概述、立项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案、实施周期、年度预算安排等。在公开10个重点项目情况时,还同步公开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包括:项目年度绩效目标,量化的绩效指标,如产出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效益指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以促进社会监督。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绩效评价的关键依据。公开项目绩效目标,标志着预算管理又迈出重要一步。”白景明认为,这将有利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强化部门责任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中央政策落实“不跑偏、不走样”。
记者 李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