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看广西文化产业优势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 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对加快农业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其中多个方面与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广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广西文化产业的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
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464个,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1.9%,比2012年增加517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2个,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的1.3%,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上年增加22个,增速为6.0%。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分别是文化制造业的 268个,文化批零行业125和文化服务业159个。
依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13年我区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6.78亿元,与GDP的比值为2.74%。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369.13亿元,比上年增加41.34 亿元,增长12.61%(现价),比我区同期GDP增速高2.41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比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51个百分点,但文化产业与GDP的比值低于全国3.63%的水平 0.89 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分析
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提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既提供初级农产品,也是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最初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更加便利,为产业链延长到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条件,培育农村文化服务业,包括像旅游业、农家乐等等十分适合,既是加速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一)文化产业中体现着特色农业有机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广西文化服务业单位1.35万个,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的比重为 77 %,农业融合和依托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延长第一产业产业链、并向二三产业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依靠创意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广西文化产业单位中如桂林五通农民画,靖西旧州绣球等的发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构成文化服务业的一部分。这些农村文化产业融合事例正是创意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的好思路,而且与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导向吻合,使农业活动中涌现出的文化创意因子发挥催化作用,利于开发富有地方独特品味的丰富文化创意行业。
(二)乡村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
当前广西农村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的景点较多,如有广西贺州市鸿丰土瑶寨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昭平县桂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巴马长寿老人养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桂林刘三姐茶园等已经被标记为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与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发展,对于形成农业村生态休闲景点、旅游观光景点有重要作用,因此推进农业特色景点建设是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会产生良性的经济效益,利于构建文化产业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乡村旅游、观光促进了农民增收,2014年在广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5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4元,增长34.8%。
(三)公共文化建设融合了文化产业发展
现阶段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建设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也呼应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正是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有形融合的支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既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地,也是传播传统文化、树立正能量的传媒,对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提升社会富裕文明程度,有凝聚和辐射作用。截至2013年底,广西共有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1290个 , 其中乡镇文化站1127个,市—县—乡(镇)逐级的文化馆站设施网络布局形成 。 2015年1月15日,两办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中也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显示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性,且对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重大意义。
三、广西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的有利因素
(一)具有政策优势
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配套体系进行说明,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区相关部门也及早制定了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的各项政策, 2014年12月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农村培育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这些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方案,利于乡村文化景点脱颖而出,真正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下的优势文化产业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二三产的融合行业
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是把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10大类别: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本身就包括了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以及服务业等内容,文化及相关产业本身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在向二三产业过度时,可以选择面向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方向的发展。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三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四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文化及相关产业本身就是二三产业的兼容,这也为农业融合入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广西现有的融合优势
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文化,比如广西刘三姐文化,藤编文化、鞭炮文化的发展都是在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内涵的创新表达,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功发展。成功的乡村旅游吸引人们回归自然走进乡村,领略生态环境的同时,感受属于乡村的文化魅力,既有新体验又能对文化进一步传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也反转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广西农业与文化服务行业具体融合优势行业特征明显,具体体现如下:
1 、茶园等生态文化浓郁
比较成熟的有桂林刘三姐茶园,刘三姐茶园位于临桂县五通镇,主要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为主要业务,曾经以深厚的茶园文化底蕴被评为“临桂县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桂林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许多茶园经营的学习榜样。
2 、歌曲音律方面的文化
解放初期《刘三姐》影片带来的山歌效应,给该片外景拍摄现场等地的旅游景点发展带来契机,如《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大榕树景点等都是成功实例,同时广西还有其他歌曲音律方面的文化形式,例如上思壮族山歌(虽蕾)等也催生了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上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智慧,蕴含了区域内民族文化的基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民间文学项目类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3年底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机构125个,项目资源总量14283个,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上的优势。
4 、许多文化元素产生于农业生产生活活动
许多的文化形式都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比如广西铜鼓文化就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从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到清朝各个时期的300多面铜鼓,可以看到,鼓面饰有云雷纹,塑有立体青蛙、牛等,寓意富含 “青蛙叫,雨来到”、“蛙在雨中,人丁兴旺”,彰显出铜鼓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农耕,证明了文化产生于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正是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
5 、编织工艺
博白县是“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早在宋代,其民间编织工艺就已闻名。博白编织工艺品曾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共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广西和东盟国家的商务往来增多,编织工艺厂家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贸易往来频繁。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提升,芒竹编产品在国内许多城市得到很多顾客的青睐。
四、存在问题
景点小,发展上有一定局限性是存在的共同问题,我区与农业有关并在农村发展形成旅游开发的景点都比较小。我区的相关融合产业主要以藤编、烟花爆竹的生产为主,其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环保角度看,烟花爆竹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藤编也受市场影响,农业休闲景点又与周边交通设施健全和是否便捷息息相关。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很多配套的设施和建设,只有相关配套建设完善才能打破发展的局限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产业基本单位申报力度。
文化产业单位的登记和申报非常重要,要及时向工商部门领取执照登记,配合当地统计部门,认真填写上报基本单位情况表,才便于开展统计;从文化产业单位角度来看,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曾经下发了《关于征集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通知》,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争取申报和纳入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国家将从项目对接推介、投资融资、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专家咨询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因此做好基本单位情况填报和文化部门的甄别申报工作十分重要。
(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好乡村文化建设
国务院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日,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有许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节日推动下建立传承制度,会有更多的人走进乡村文化,去熟悉非遗保护工作,去认识传承人,并融合乡村旅游景点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利于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也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并增加就业人数,对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三)以文化 创意推进休闲农业向服务业发展
依托广西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一定 特色文化背景的产业重点项目,促进我区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创意设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一二三产业在各领域的融合。比如,休闲农业发展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从最初的观赏乡村风貌、体验乡土民风向休闲娱乐活动的升级,从而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时,形成新的消费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推动我们的经济转型,促进了产业的升级。
(四)转方式调结构,以农业现代化推进文化产业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意味着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重点研究了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从种植业起步,向工业原材料转化,继而又引入创意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最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
(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