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农民杨世亮报恩故事成佳话

25.08.2015  12:05

樊运连(前右一)在杨世亮(前左一)家。记者田艳  摄

  “妈妈,我给你梳梳头。”“妈,您多吃菜。”  8月17日,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寺表庄农民杨世亮家里欢声笑语,80岁老人樊运连的到来,让这个小山村里的“”顿时热闹温暖起来。

  年少时,一次重伤救治让杨世亮和樊运连结下了不解之缘。33年来,杨世亮牢牢铭记樊妈妈的“救命之恩”,坚持报答和孝敬老人,两人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两家不是亲人却是“一家”,他们的故事在上林和来宾两地传为佳话。

  “天堂”母爱  情注懵懂少年

  1982年2月,18岁的杨世亮随村里的乡亲到来宾市平阳镇弄桥村天堂屯修建公路,他们的驻地就在樊运连家旁。

  “那时候刚出社会,十足一个愣头青,做事很毛躁。”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杨世亮和部分人员被安排上山砍柴,杨世亮向隔壁借了一把柴刀便匆匆上山,然而他的第一次“开工”却出师不利。杨世亮砍柴时一个不小心,从岩崖上摔了下来,膝盖被锋利的岩石划开了一个深至骨头的大口子。

  杨世亮强忍疼痛回到驻地,晚饭后向邻居还刀。“哎呀你伤得好重,快点上些药。”这家女主人樊运连看到小伙的伤口后急忙拉着他清洗伤口,煎敷草药。“我的年纪和樊运连的大女儿相仿,感觉她就像我的母亲一般”。这一次,打工的小伙第一次在“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的温暖。

  伤愈后一日,杨世亮和同伴去平阳街买菜。当时由于天堂屯到镇上没有通车,人们进出采购只能靠肩挑手抬,杨世亮一人就要挑40公斤的蔬菜回来以供工程队的伙食。

  “那天天气炎热,回到驻地的时候早已大汗淋漓,第二天就病倒了。”杨世亮说。樊运连知道后,便替他刮痧、熬药、烧热水,照料得无微不至。可杨世亮的病情来得猛烈,身体虚弱极了,体重一下掉了10多公斤。樊运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定背着家人,深夜杀鸡熬汤给杨世亮补补身子。

  那一夜,杨世亮的心里涌起了无限的感动,好像又回到了被宠溺的童年。“当时,樊妈妈家里上有老父,下有三男两女5个孩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杨世亮回忆说,那一口鸡汤喝下去,他的眼泪掉了下来,自己与樊运连素不相识偶然为邻,却得到这般关怀,这份大爱厚重如山啊。

  一颗孝心  “妈妈”恩情永记

  很快,杨世亮的第一次外出务工经历随着工程的完工也结束了。但人走了,恩不能忘,情不能断。从那一年起,杨世亮书信一直不断,用文字来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寻找机会报答樊妈妈。

  1985年,杨世亮结婚了,他把自己在天堂屯的经历告诉了爱人吴娟金,并希望她以后能时常去看望樊妈妈。吴娟金听了很受感动,她觉得丈夫通情达理,心地善良,便爽快地答应丈夫以后一起孝敬老人。

  而后,杨世亮夫妻每年都会抽空去来宾看望樊运连,后来有了儿子、孙子,他们也带着后辈们去拜访樊运连,每次都给老人带上礼物。“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妈妈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忘不了我,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就要回报老人,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杨世亮笑着说。

  杨世亮的举动也深深影响着樊运连的5个子女,他们以杨世亮为榜样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樊运连说:“我的小孩都很喜欢他,他就是孩子们的‘大哥’。

  后来,吴娟金把这个故事整理记录在本子上,以表达对丈夫的爱慕与支持,而这篇日记的标题就叫《“天堂”母爱》。“我希望孩子们也能记住这份恩情!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应该对人家好!”  吴娟金哽咽地说,老妈妈很伟大,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杨世亮的今天啊!

  《“天堂”母爱》中,有这么一句话:“虽然岁月流逝往事如烟,但我从不敢忘却曾经帮我渡过难关的恩人,此情贵如金永驻心间,大爱厚如山代代传扬!

  一份真情  三十三载情牵两家

  随着杨世亮两个儿子相继考入大学,杨家人的日子开始过得紧张起来。2006年11月,夫妇俩为了增加收入,用卖杂木得的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也就是在这一年,杨世亮决定以后每月给樊妈妈汇去两三百元的生活费,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来赡养。

  “这个生活费期间也中断过。”杨世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2007年,长年劳累的杨世亮患上了结肠癌,住进了医院,但是他怕樊妈妈担心,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她。

  “那段日子真的很艰难,做手术的钱还是问我哥哥借的。”吴娟金回忆过去十分感慨。身体好些后,杨世亮怕樊运连生疑,在生活费间断两个月后,又继续把生活费给老人寄了过去,还打电话安慰老人自己只是因为工作太忙。

  “三年后,看到他换衣服时露出的伤疤,我才知道他得了这么大一场重病,当时难过极了。”樊运连眼圈湿润,在她眼里,杨世亮就是一名孝子。樊运连也时常惦记着杨世亮,有时会在小辈的陪伴下到上林去看望“儿子”。

  杨世亮曾提出把樊运连接过来赡养,但老人舍不得离家婉言谢绝了。为了让“妈妈”来上林“走亲戚”的时候住得舒服,杨世亮决定在自己家的庭院里栽花种树,美化环境。夫妇俩忙活了起来,种上了玉兰树、金花茶、黄花梨、南洋松、红豆杉、凤尾竹等,小院里满眼绿树鲜花。

  “‘妈妈’看到后可高兴了,说以后会常来小住,我们也开心”。杨世亮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人晚年健康、幸福。

  救治之恩,培育出浓浓亲情,杨世亮三十三载报恩不辍,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恩孝道的动人乐章。

  (记者田艳  实习生梁倩萍)

 

编辑:韦玮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
暴雨致南宁250个用电户停电 应急抢修全部恢复供电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肖军)昨日,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