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覃佳昌:用脚踏出贫困村的脱贫路

17.06.2015  12:32

  每天清晨,上林县塘红乡石逢村村支书覃佳昌都会冲上一包核桃粉,喝上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有人不解,他便呵呵一笑:我在补充大脑哩!

  二十多年来,覃佳昌在石逢村扶贫产业的培育和转型倾注了太多的心血,难怪他要天天“补脑”了。

  种桑养蚕

  他为贫困村开辟致富路

  石逢村,位于上林县西北端大石山区,这里晴天闹旱、雨天遭涝,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7亩,人均收入约3500元,属于县里32个贫困村之一。

  1994年,覃支书刚上任,第二天一早,他家门口就围了黑压压的一群人。他大吃一惊,一问才知道,原来群众要开证明到乡里领返销粮、救济粮。当年整个村就领了40多万公斤返销粮和救济粮。贫困触目惊心,覃佳昌宣布一定要改变石逢村的贫困面貌。

  经过调研参观学习,覃佳昌看准了桑树耐旱,山区污染少,发展桑蚕有优势。说到做到,他带领村委一班子,起早贪黑地走访各个村屯,发动党员群众种桑树。山区里从没有种过桑养过蚕,群众没信心,发动工作一波三折。覃佳昌跟村委成员抱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逐村逐户宣传发动。等到桑苗种下后,又碰上蚕茧行情低迷,当年每500克蚕茧仅卖两三元钱,群众一看不划算,纷纷下地拔苗。覃佳昌及村委班子急了,全跑到地里,以人当墙进行阻止。经过艰苦说服,桑地终于保住了。第二年,蚕茧价格一路飙升,每500克价格从七八元到十几元不等,群众第一次看到一亩桑地可换回相当于三四亩田地的粮食,积极性大增,扩大种植到1300多亩,该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种桑养蚕村。村里有了经济支柱,一批红砖楼房拔地而起,石逢村成为原南宁地区扶贫示范村。

  种植核桃

  石头缝里种下致富树

  如今的石逢村,道路即将全面硬化,饮水基本解决,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清洁乡村工作多次获得上级表扬。2014年,覃佳昌支书被县里评为党员先锋示范岗。

  但覃佳昌知道,石逢村产业升级问题还没解决。村里的土地是发挥了经济效益,但山上呢,依然长着杂草。养羊虽说效益快,但破坏植被生态,对于水源缺乏的山区来说,无异于竭泽而渔。种植经济木材,周期太长,发展药材,技术要求高,销路不明朗。找了各种项目,都因为水土不服,很难在山沟里修成正果。同时,由于养蚕季节性强,劳动量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问题突出。看到这些问题,覃佳昌又感到脑筋短路了。

  就在这时,县里号召种植核桃,县里还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派出技术人员下乡入户培训。覃佳昌感到脑子又开窍了。核桃的好处一是适合山区种植,扩大产业总量,二是利用收获季节打理,劳动力平时外出打工,人闲树不闲,相当于“绿色银行”。

  脑子一转,干劲十足。覃佳昌带着村委一班人马不停蹄地进村入户,讲大道理,摆小问题,加上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发动下来,2015年春季,全村就足足种了1800亩,夺了全县各村之冠。

  覃佳昌用他的实干精神带领党员群众完成了第二次创业,再次挖掉穷根,一个生态更加优美、村民更加富裕的新石逢指日可待。 (通讯员 黄立温)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