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楞村里龙舟忙

07.06.2016  17:23
  “嘿呵,嘿呵……”从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里传出的阵阵口号声,打破了左江江面的平静。队员们吼出的洪亮口号和振奋人心的鼓声不断在江面回荡,与清脆的哨声汇成一股声势,一艘艘龙舟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劈波斩浪,你追我赶。

  6月的下楞村,早已开始讲述关于龙舟的百年佳话,村支书梁秀廷说,为了今年的龙舟赛,队员们早早开始了训练,“傍晚6点过后,几乎没有村民在地里,大家都聚集到江边或训练,或呐喊。

  “的哥”丢不掉龙舟魂

  傍晚时分,4辆的士缓缓驶入下楞村门,沿着村道一路前行,最后停在了两棵榕树下。“的哥龙舟队”的故事便从眼前这条宛如玉带的左江开始说起。

  迎面走来的是“的哥龙舟队”的队长梁秀健,“你们来得正好,我们队的训练马上开始了。”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臂膀,眼前的梁秀健聊起龙舟,心中的自豪之情不胜言表。宽阔的江面上,几艘龙舟你追我赶,赛得正欢。队员们随着鼓声,奋力起桨、落桨,一艘艘龙舟飞速划开江面,不一会工夫就相继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尽头……梁秀廷说,从农历三月十五开始,这样的场景每日在江上上演,日不间断。

  “我们这条龙舟,队员清一色都是‘的哥’。”梁秀健说:“这些队员平日在市区开出租车,每天下午3点多他们就统一从市区回到村里,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晚饭后再回到市里继续开出租车。

  下楞村距离南宁市区54公里,车程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这些“的哥”要往返108公里进行龙舟训练,至今已坚持了两个月。“虽然现在每天开出租车,很少划龙舟,但龙舟这两个字在我们心里仍然占据着很重的分量。”在队员们看来,即使每日耗费几小时在赶路和训练上,他们也甘之如饴。

  梁秀作今年40岁,正值壮年,从小就开始摸龙舟,“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摸,当时觉得很兴奋,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龙舟手,那是一种荣耀。”梁秀作坦言,身体仿佛有股劲,一想到龙舟就手痒。“的哥龙舟队”也有着自己的目标:今年大家训练得早,希望在比赛中拿到一个好成绩。

  “如今,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但大伙并没有放弃对龙舟的坚持。”梁秀廷说,正因为如此,村里的龙舟赛成为周围乡村村民的端午盛会。龙舟文化深深根植于这方土地,根植在村民们的血脉中,成为延续几百年的传统。

  龙舟下水犹如猛龙过江

  “瞧,中华巷的龙舟要下水了。”顺着梁秀廷所指方向,30多个汉子正在拜祭龙头龙尾,很快鞭炮声响彻云霄。汉子们一声吆喝,合力抬起了船身,径直往江边走去。“龙舟下水前要摆祭祀用品,糖、饼干一样不能少,下水时船体不能碰岸。”梁秀廷解释说,在下楞村民心中,龙舟是神圣的,庇佑着村里。

  梁秀健带领“的哥”上了船,他站在船头,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随后擂起了大鼓,鼓声时而密集、时而稀疏,他说:“那是暗号,让队员们知道什么时候该使劲,什么时候该收力。”梁秀健说,鼓手的作用是协调大家的力度与速度。

  江面上的龙舟逐渐多了起来,下楞村各条巷子几乎都组织了龙舟队,有些甚至组织了三个队。宽阔的江面上,微波荡漾,大家正在集训。“预备——”鼓手一声号令,龙船队员统一含首向前,整齐划一的桨与江面保持一定的角度。收到“出发”的指令,队员们瞬间激情饱满,拼命向训练目标划去,木桨与江面的亲密接触,泛起一层层白浪。不一会儿,起点与前行的龙舟尾部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紧接着,河的另一侧,数条龙舟如箭离弦,伴随着“咚咚”的鼓声和岸上的加油声,你追我赶,奋力向终点冲去……

  “这是我们刚刚买回来的新龙舟,龙头特别威武。”鼓手梁志坚邀请我们上龙舟进行体验。坐在船头,队员们缓缓划出了江面,起初是微风拂面,当滑至江中心,梁志坚发出了“出发”的口令,龙舟便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我们毫无防备打了个踉跄,“像不像汽车加速时的推背感?”梁志坚打趣地说道。

  梁志坚说,除了平日的训练与默契之外,划手们主要是听鼓声号令,鼓手通过雄浑的鼓点带动整支龙舟前进。千里行船靠舵手,在长距离龙舟竞速比赛中,龙舟船尾的艄公就如同一位舵手,掌控着整条龙舟的方向,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舵手要熟悉和善于观察湖面的水速和流向,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帮助本队抢占水流情况好的水道,有助于加快龙舟的冲行速度,因此,舵手并不是任意一位龙舟队员就能胜任的。“我是父亲训练出来的舵手,但老实说我没有他那么有能耐,一切还得慢慢练习。”梁志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