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定好规则也是一种“懒政”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科技项目或项目验收材料造假的情况并不罕见。2014年10月,科技部党组一份整改情况通报曾披露,审计署审计发现,5所大学的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
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关键是规则没定好,所以(即使)犯规了也没办法处罚,这其实也是一种‘懒政’。”北京科技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青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高斌认为,目前科技项目的管理仍有很多制度和规定需要细化。
在他看来,很多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批把关不严,经常有一些主体不明确,自身创新、技术指标并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获得批准、立项,这很容易导致项目的后续管理出现问题。
柳州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杨吉奎从基层科技部门的工作中反思了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个现状就是,我们很多精力都在围绕着项目前期的申报、审批在转,而项目中期的检查和结题的验收环节没有太多精力投入。”
他表示,科技项目普遍具有专业特性,科技局的管理人员对大多数项目都不是特别了解,而且每个申报获批的项目都需要经过筛选评估、专家评审、财政 核算等环节,工作量很大。据他介绍,该局2014年共有300多个项目申报,该局工业科共5名员工,需要负责五六十个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将大把精力投入科技项目申报等前期环节的,还有一线的科技工作者。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曾针对10940名科技工作者开展过 一项调研,并形成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考评环节的时间花费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在科研项目申报考评的各个环节中,项目申报活动最频繁,花费时间 也最多,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员在申报考评上的时间负担。
科技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
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将建立统一的科技资助平台,以及统一的评估 和监管机制,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绩效评估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择优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以此改变科研经费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
将科技项目的前期征集、申报、审批等环节委托给第三方机构,科技部门在科技项目的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一些地方这一政策还没完全落实。
广西科技厅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处长陈盛文表示,科技项目不由科技部门直接管理,而是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来管理,并不代表要全部放手交给第三方机构。 他强调,第三方机构将更加侧重项目前期预算和审批,科技部门将更加侧重项目实施中的考评和项目验收时的监督,以及科技政策的规划。
高斌表示,把项目评估、审批等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后,科技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更加仔细筛选、审查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明确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前期管理的责任,并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审计。
“有关各方首先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现在很多科技贪腐事件往往都是在‘灰色地带’出问题的。”高斌说。
需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
根据上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报告,目前我国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计划)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如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由于缺乏共同的信息平台,对在不同部门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根本无法监督。
因此,该报告建议科研项目(计划)管理部门之间应当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和信息共享,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
来自一线科技管理部门的陈盛文和徐发农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对科技、财政、教育等政府部门的项目建立统一、联合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项目筛选、核查,及早发现并解决项目造假、重复立项等问题,而且能够实现项目全流程的监管。
徐发农表示,目前对于科技项目的统一、联合的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导致项目核查手段缺乏。以项目验收中非常重要的项目《检验报告》为例,《检验报告》一般由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出具,但“科技系统的网没有这个权限去查看”。
“科技体制真正的监督来自体制外,来自信息公开的力量。”高斌建议,在统一、联合的科技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之前,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利用好自己 的公共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进度等信息,以便于社会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对科技项目验收和资金管理环节的监督。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