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边贸+加工”蓬勃发展
7月20日,在东兴市保通冷冻食品公司货场,一辆辆冷链卡车正在紧张装卸,几个小时后,加工完成的冷冻海产品将运往世界各地。保通的生产原料中,有40%通过边民互市贸易获得。
这是近年来东兴市依托边境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跨境加工产业的一个缩影。该市按照“边境贸易+跨境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实施贸工互动战略,重点发展十大类(年产值超10亿元)的跨境加工制造产业(以下简称“双十产业”)。今年1至6月,该市双十产业企业(项目)数从去年的48家增加到目前的80家,已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7.6%。
“边贸+加工”模式显成效
“选择在东兴建厂,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区位优势。”东兴保通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陈世辉告诉记者,东兴毗邻越南,边贸发达,当本地海鲜出产淡季时,越南海鲜可作为重要的补充,工厂40%的原料来自越南。这些原料主要通过互市贸易的方式进入,保通与当地10多个边民互助组合作,利用边民互市贸易8000元免税额的优惠政策,获取相对廉价的越南海鲜。
海鲜进入工厂后,经过分拣、清洗、速冻等一系列加工后,再销往国内和日本、韩国及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落地加工这个过程,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了。”陈世辉说,受益于落地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保通2015年产值达到2.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5亿元。
位于江平工业园的东林工业制造公司,也将服装生产线放在了东兴。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跨境劳务合作政策,工厂获得越南劳动力,利用互市贸易的便利条件,利于产品在越南打开销路,这都为企业发展跨境加工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和政策环境。
特色跨境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利于企业,也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以保通为例,其通过养殖基地间接带动超过1000名农民致富,通过互市贸易,使2000多名边民介入产业链,获得收益,通过雇佣当地工人,可提供超过300个就业岗位等。
跨境加工企业遍地开花
保通和东林的发展,是东兴“边贸+加工”模式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东兴市的特色跨境加工业充分激发了互市贸易和实体工业活力。截至今年6月底,双十产业企业(项目)数从去年的48家增加到今年的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由去年1560个增加到今年的3000个,同比增长92.3%。东兴边贸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经验在全区复制推广。
目前,东兴市围绕自贸区(东兴核心区)“1+5”工业产业园区布局,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工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江平海产品加工示范区、冲榄食品药品制造生态园、松柏牛轭岭红木产业园、北投国际边贸中心海产品加工园、黄沙水物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了一批跨境加工产业集群。产业品种从海产品、红木、建材等几个传统类别发展到十大类跨境加工制造,工业总产值从去年的25亿元预计增加到今年的60亿元。
此外,通过实施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的“落地加工合法化、通关便利化、成本最低化、落地加工企业优先化、贸工互动效益最大化”等五化措施,有效畅通了互市商品进口通道,解决工业加工原材料进口,以及成品出口问题。
出实招破解发展“瓶颈”
随着特色跨境加工产业规模扩大,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如用地、融资、税收、通关便利化等。目前,东兴市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在解决通关便利化方面,该市发挥互市商品落地加工领导小组作用,围绕“五化”措施,积极协调联检部门,开设试点企业通关“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税务部门,理顺税收环节互市进口商品完税基价以及收购环节抵税问题。
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该市设立市本级工业发展基金5亿元,全面规范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管理,加大对全市中小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力争2016年为企业融资3亿元以上。
在争取企业优惠政策方面,该市积极对接物价、供电等部门,落实自治区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有关农产品初加工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水价电价的优惠政策,并向上级部门争取下放境外劳工审批权,合理降低中介收费。
为了扩大跨境加工产业,该市还成立招商小组,到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开展招商工作,主要引进水产加工、轻纺针织、机电制造、新型建材、粮油等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同时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评估、竣工验收、违约退出制度和项目服务机制。预计5年内引进项目40个以上。 (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陈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