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证书”不一定是千里马
一名准毕业生,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要毕业了,他却又面临一份考卷: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5月10日东方今报)
孙梦涛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竟然多达65个,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他65个证书居然找不到工作,也让其他人不敢相信。
笔者粗略给他计算了一下,大学四年8个学期,65个证书平均一学期8个证,基本上一个月一个,如此高的频率,要么是这些证书含金量不高,完全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要么反证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用在了考证之上,专业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孙梦涛的“工作经历”也值得深究,据悉他曾经担任河南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助理”,还得到了董事长的赏识,后来何故辞职?他募集了10万元资金创办了一家传媒教育公司,运营得还不错,为何不继续运营?从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简历有50余份,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难道所有单位都不约而同,不能慧眼识才?他要求职的是什么单位什么岗位,是想从基层干起,还是自恃65个证书在手,想去500强企业直接谋个高管或高薪?如果这些细节没有厘清,“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就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65个证书本身即是一种误区,其一,众所周知,国内颁证机构芜杂,含金量低下,很多证书甚至可以用金钱购买,其二,证书不等于能力,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一些可有可无、对自己专业素养和求职毫无帮助的证书之上,轻则是浪费青春,重则“缘木求鱼”。
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一直是公众争议不休的话题,因为能力是一个颇具主观判断的名词。既然学历不是能力的同义词,那么“65个证书”也不是人才的代名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其哀叹伯乐难寻,莫若先让自己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生如何把握知识与实践、证书与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准确地定位自己,规划未来,如何脚踏实地地仰望星空,“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给出一个冷峻的问号。(斯涵涵)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