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人人独当一面 监管事半功倍
□ 本报记者 刘云涛
图为南湖所和山东食药监管局交流监管经验。 图片来源:南湖所
青秀区是南宁市餐饮业发达的区域,南湖街道食药监管所的辖区正好涵盖着这些繁华的餐饮街。辖区8万人,行政相对人2000多户的南湖所却只有4个人。人少,担子重,怎么办?该所负责人吴先富有一套自己的基层监管经:“这种情况,光靠日常监管是肯定不够的,我们首先要勤练内功,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也要创新监管,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还要激发企业自律的责任感,同时也要创造社会共治的大格局。”
依靠科技提升监管效率
2014年12月进入青秀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吴先富是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是基层少有的专家型人才。在基层监管岗位短短的一年时间,他把对专业的钻研劲头,投放到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采访中,视频监控、短信发布系统、GRP应用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这些词不时地出现在吴先富口中,这些以准确、迅速为特点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被他引进用在基层监管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014年起,南湖所在辖区内推广透明厨房的视频监控,实现对餐饮服务企业“厨房全方位、餐饮服务操作全过程、经营时间全天候”的三全监管模式。在南湖街道凤岭北社区白云路餐饮服务示范街一家菜馆,吴先富指着视频监管的屏幕很有感触:“过去大家在外面吃饭,总是对厨房卫生不放心,现在消费者通过这个视频,可以对厨房的情况一目了然。”
南湖所自主研发的基于辖区数据管理的GRP应用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3次升级,形成了集监督、管理、评价、预警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子监管平台。该系统可以随着企业经营情况随时更新,实现数据动态管理,“随时可以监督企业,随时可以查询企业数据,随时可以联系企业推送消息,随时可以和消费者互动。”吴先富说,“这四个随时,看似轻描淡写,却是信息化给监管带来的大方便”。
勤练内功人人都成多面手
在南湖所,记者在食品检测室内看到了快速检测箱和各种试剂盒,可以开展包括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瘦肉精、孔雀石绿等常见的检测项目。
“如果群众有这方面的要求,在我们的检测能力范围内,我们都会帮助检测。所里每个人都受过培训,具备这方面的基本技能。”吴先富告诉记者。
“人人能办案件,人人能调解,人人能解决消费纠纷,人人能进行快速检测,人人能独当一面。”吴先富所长提起所里的几位“战友”,非常得意和欣慰,“现在大家是苦练内功,互相学习,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每个人都成为了多面手,这个集体总的战斗力就增强了。”
激发自律实现自我管理
在打造餐饮示范街的过程中,南湖所摸索出一套激发餐饮企业自律的责任感,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首先,南湖所帮助餐饮企业树立先进管理理念,提升企业软实力。通过集中培训学习,现场模拟实操,将餐饮经营单位的厨房管理从最初的无序、混乱化,到有序和标准化,建立起人员、物品、环境、工艺的科学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他们大力推进餐饮量化分级管理,让消费者“看脸吃饭”,倒逼餐饮企业经营者实现自我管理。
“刚开始,有的餐饮单位不以为意,后来一些餐饮店得到一个红脸(不合格),生意受到影响,便主动要求整改,主动打电话叫我们去验收升级。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企业经营者自律。”吴先富回忆说。
其次,南湖所非常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他们通过本地的食品行业协会,对餐饮服务企业进行服务指导,推行企业互评、互检机制。“食品行业协会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吴先富说。他介绍,去年,南湖所和行业协会协商制定了行业管理规范,由行业协会对食品经营户展开内部监督,从而达到行业自律。
发动群众人人争当监管员
餐饮服务,尤其是小餐饮店,点多、面广、隐蔽性强,一直以来是食品监管的难点和重点。
“城中村、小区居民房、办公楼的无证经营一直是监管的死角和盲区。经济新常态下,也出现了新难题,许多经营者已经不需要店铺,而是通过网络外卖平台直接销售食品。这样的店在我们辖区每周新增2~3家。”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难题,吴先富的对策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打一场食品安全监管的人民战争。
2015年,南湖所联合行业协会“进社区,进校园”,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数十次,将食品安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活动中,南湖所将印有社区网格化管理责任人联系方式的群众联系卡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发动群众对身边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投诉举报,打通了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