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树茂有赖根基深
□ 本报记者 刘云涛
人员少,装备缺,能力弱,是大多数基层监管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南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老城区西乡塘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西乡塘区拥有120万人口,辖区内有多个商品批发市场和餐饮商业街,其中食品批发单位有200多个,小作坊200多个。面临这样一种状况,西乡塘区加强四级网格建设,在岗人员在强素质、提效率上下功夫,取得成效。
1 更严密 四级网络见雏形
衡阳食药监管所位于一条餐饮商业街商业楼的楼上。“当时就是考虑把办公地点设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我们工作方便,他们办事也方便。”西乡塘区食药监管局局长黄伟介绍。
衡阳食药监管所常务副所长郭振伟告诉记者,衡阳所内行政监管人员只有四个,但是却有协管员20多名。记者看到这些协管员在所内拥有自己的办公工位,参与所里的巡查和查案,工作已经和所里的4名行政监管人员深度融合。
“目前,我们的基层食品监管人员到位达到了85.5%,其中80%都是食品药品相关专业。而我们有191名协管员,都高标准落实了待遇,人均工资能达到2000多元,去年,区里专门划拨了专项经费。”黄伟告诉记者。
西乡塘区目前已经搭建了四级网格体系,构建了行政监督人员、食品安全专职协管员、综合治理网格管理员和义务监督员的四级监管网络,实现了食品安全基层网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简单到规范的飞跃。
“还有128名义务监督员,1570名综合治理网格员,填补了基层监管空白,将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一线,有效解决了隐藏的难以发现的问题。”黄伟介绍。
2 更正规 协管员也有资质证
“猪肉冒充牛肉,进口糖没有中文标识等案件都查过,这个月刚刚查了一个走私大米的案子。”当南宁市西乡塘区食药监管局衡阳食药监管所的甘吉章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工作时,让记者很是吃惊,因为他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协管”,更是上升到执法查案的层面。
2014年,甘吉章成为一名食品安全协管员,一开始只是从事巡查社区、向居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等工作。经过封
闭式培训,2015年5月,甘吉章正式拥有了(协助)执法证,这意味着,他拥有到一线办案执法的资格,而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能进行一些外围的工作。他向记者出示了2015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制办公室颁发的协助执法证,有效期5年。“我们的协管员都是持证上岗,有了执法证,大大加强了基层的执法力量。”黄伟告诉记者,如今,像甘吉章这样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在西乡塘区大约近200名,90%在基层所。“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协管员的专业素质,让他们真正达到执法者的水平,让我们基层监管队伍越越来越正规。”
3 更高效 用网也要联网
在建立四级网络基础上,西乡塘区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网格桥头堡和协管员排头兵的作用,实现了巡查常态化、单位场所户籍化、监督执法联动化,食品安全保卫社会化,这四化的网格化管理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收获。
“比如,我们通过网格对4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摸排,排查新发现了食品生产经营小作坊无证户2800家。”黄伟说。
在充分发挥网格作用,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另外一个网——互联网。西乡塘区将互联网+理念注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在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上狠下功夫。
“食品安全办公室设立了食品安全网格化指挥中心,下设有网格化监管系统、食品原料来源追溯系统、投诉举报监督系统,这个平台覆盖了各个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联络员。一旦片区网格员发现隐患,会迅速将信息上传到指挥中心,进行研判、处理、反馈、监督。实现了快速发现、精确定责、及时处理、有效监督。”黄伟说:“我们要发挥已经建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管理系统平台硬件设备和网络优势,整合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这两网力量,做两网结合的先行者。”
结语
到本期广西“破解基层监管人手短缺难题”系列报道告一段落,但基层监管任务繁重、人手短缺的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解决方案也不同,对其他地区探索创新、破解难题的做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