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落地生根的监管所
本报记者 王晓冬 通讯员 韩湘丽 许 恒
编者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较早顺利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省份之一,建立了从自治区、市、县到乡的四级统一监管模式。机构改革两年多来,广西在打通食品药品监管“最后一公里”方面,成效如何?日前,本报记者到广西实地采访,记录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所见所闻,将分三期刊发,以飨读者。
刘萍是一位热心女士,在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潭西街道五菱社区居委会负责民政、计生等工作,经常和社区居民打交道。自从2015年五菱社区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岗,她成了一位“线人”……
社区布下安全岗
2015年11月的一天,刘萍在社区巡查时,一位居民匆匆找到她,说社区新开了一家小餐馆,特意查看过,没有餐饮许可证。
刘萍记下地址,叫上同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梁娟,一起到这家小餐馆一探究竟。果真,无证。刘萍用手机偷偷地拍下小餐馆照片,传到五菱社区所属的潭西街道食品药品所,结局自然是无证小餐馆被迅速取缔。
“多亏了我们布下的这些‘线人’,不然,依靠潭西监管所里3个人,管辖412家药店、餐馆等,怎么可能人家一开业就被我们发现呢?”药学本科专业毕业的潭西街道食品药品所副所长周宣臣对“线人”们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线人”,更准确地说,是为食品药品安全岗而配置的人员,但与以往信息员、监管员不同的是,配置的人员不仅有固定人员,还包括所有社区居民。
2015年10月,柳南区潭西监管所特意在办事大厅竖起了“食品药品安全岗”的宣传展板,任何来所里办事的人,进门都会首先看到对安全岗的介绍:“发现并上报无证经营食品药品行为的;发现并上报食品生产经营者未取得健康证明的;发现并上报销售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中文标识的预包装食品的……信息费发放标准30元/例。”
按照柳州市柳南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朱晓仑的说法,安全岗用人原则是“本土化、技能化、退休化”,社区居民每个人都是安全岗的成员,从事或者退休前在食品药品行业工作的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都是安全岗的最佳人员。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些人上报的信息最多。他们发现线索后找到居委会的刘萍和梁娟,她俩核实后再上报监管所。
朱晓仑说:“为了奖励大家的积极性,举报信息实施奖励,每条信息举报者30元,核实者也就是‘线人’10元。”
五菱社区一共有1万多人口,划分为25个网格,每个网格有刘萍这样的兼职“线人”2~3名,“通过设置安全岗,我们把‘腿’扎进了社区、乡村,也把12331投诉举报落实到了最基层,这给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朱晓仑对他们的“独门功夫”颇有自信。
路旁架起服务点
在广西,不仅有食品药品安全岗这样的汇集社会共治力量的创新之举,还有方便群众办事的便民服务点。在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毗邻农贸市场的公路旁,就有一间装修简洁大方的蓝色小屋,专门接待基层相对人,小屋的全称是“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审批吴圩镇便民服务点”。
这个服务点是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局局长刘民雄的骄傲。不仅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韦波来考察过这里,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也来调研过。“我们设点的目的就是为相对人办理许可证提供方便,免得他们跑到开发区递资料了。2015年3月便民服务点成立以来,节省了相对人办理证照的时间,赢得了他们的认可。2015年,这里还和吴圩乡食品药品监管所一起,配合公安机关,查处了173公斤的走私冻肉呢,战斗力不可小觑。”
就这样,安全岗和服务点在西南一隅根扎得越来越深,打通了广西食品药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正如韦波所言,尽管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平均一个所只有4.1人,但广西1238个监管所星罗棋布,每个所的监管人员都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在八桂大地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