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醒”财政“沉睡”资金助力经济稳增长

25.12.2014  01:11

  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盘活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更好支持经济增长。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2014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8.3%,较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同期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达10.1%,“跑赢”收入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支矛盾凸显之时,不少财政资金却“趴”在账上,无“用武之地”。

  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重点审计的32个中央部门结存资金达974.2亿元,其中约一半是在2012年底前形成的,结转超过5年的逾8亿元;至2014年3月底,9个省本级和9个市本级财政存量资金中,近三成已经无法按原用途使用。

  在此情况下,盘活、用好财政存量资金日益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2014年4月,财政部发布《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将盘活存量资金作为地方财政的一大“考察科目”。

  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要盘活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

  本次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叫醒”财政存量资金的重要性,要求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石多鸟”之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对中新社记者指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既是落实新《预算法》要求,推进依法理财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步。

  白景明指出,目前财政结余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工程建设和政府货物采购方面的钱没花出去”,也有一些是对创新型产业的扶持资金。而加快这部分的支出,对拉动投资、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鉴于此,强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正是呼应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的部署。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也表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既有助于深挖财政资金潜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就具体措施,本次常务会议提出三大举措。一是要将2012年及以前各级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

  对此,白景明认为,这一举措“范围很宽,力度很大”,释放出明年预算执行将更重实效的信号。

  二是要全面清理财政专户,不允许各地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

  白景明指出,目前一些财政资金出国库后“趴在专户上不动”,未能释放出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清理财政专户对盘活存量资金有直接作用,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占比设定上限,在水利投资经营等领域开展三年滚动预算试点等。

  在白景明看来,此举是此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举措的一大亮点,有利于增强预算的精准度。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设置上限,过少会影响资金周转,过多会导致资金浪费,需统筹考虑。

  不过,分析人士也提醒说,要切实防止财政资金大量沉淀,使其“用在刀刃”上,还要从根本上多想办法。

  白景明指出,对预算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执行不主动、不自觉是导致财政资金闲置和沉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循《预算法》,强化责任追究。

  杨志勇也表示,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财务制度改革到位,才能扭转政府“乱花钱”或“钱花不出去”的局面,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鉴于此,要更加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同时增强预算的权威性。

  此外,杨志勇建议,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还需进一步做好国库现金管理,减少闲置在国库的资金,增加国库资金收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