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打造巴西电力高速公路

15.07.2015  13:34

  控制室墙角处的文件架上,整整齐齐地挂放着一排A3纸大小的夹子。克莱伯总监随意抽出一个,翻了几页。表格上除了有年月日的字样外,记录栏里全是空白。“变电站的事故都记录在这些文件中,我们必须确保人员安全和线路畅通。”克莱伯总监说。

  在控制室的门旁,一块印有中国国家电网标识的牌子上,黑色马克笔写下的记录是“2103天无人员伤亡,无严重停电事故”。

  2103天,也是国家电网公司运营这条巴西输电线路的时间。

   跨越文化障碍,“硬磨”出来一条路

  5年前,国家电网公司在巴西注册成立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巴西”),两次收购12家输电特许权公司100%股权,特许经营权期限30年。这些以输电线路为主的资产位于巴西经济最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覆盖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电力负荷中心。

  本报记者不久前走访了圣保罗州里贝朗普雷图变电站,该变电站所在的工区负责运行和维护巴西东南部10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76名员工全都是巴西人。

  如果不是员工工装上贴着的中巴两国国旗的袖标,也许没有人会知道,管理这个变电站的是远赴重洋来到南半球的一家中国公司。

  “在巴西站稳脚跟,我们坚持的就是本地化发展思路。”国网巴西总经理蔡鸿贤这样对记者说。

  在记者采访的员工看来,5年前的并购进行得非常平稳,几乎没有“换老板”的感觉,最初并购的7家特许权公司的员工全都留用。克莱伯总监告诉记者,国网巴西接管工区后,延续了原来的员工结构和薪资政策,还给了工区很大的自我管理空间。

  在国网巴西担任副总经理的巴西人哈蒙做管理工作已经多年,被中国同事亲切地称为“老孟”。老孟认为,完美的并购首先要过企业文化不同的难关,语言是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一开始我很好奇,这场跨国并购将怎样克服语言障碍?一家中国企业在巴西并购了一家有西班牙背景的企业,所有的谈判和文件使用英语。这看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但最终成功了!巴中员工在不断的磨合中形成了默契。”老孟说。

  目前,国网巴西共有400多名员工,中方人员仅34名。公司设立了以“融合”为要素的管理制度。主管经理定期向员工“敞开大门”,倾听意见;定期举行全公司研讨会,让所有员工看到公司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问题;派遣巴西员工到中国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国网的企业文化,提升业务水平。

  公司办公室里悬挂的毛笔字“出门易,铺路难”,既是国网人在巴西5年开拓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对中企走向世界的深切体会。

  公司副总经理曲扬亲历了成立之初的艰难。他告诉记者,他们刚来巴西时,对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仅限于书本和材料。

  让公司管理和运营适应复杂的准入和监管政策,每一项都经历了艰难的磨合。仅项目环保许可证就要经过重重审查与评估,平均耗时一年半以上。劳工、税收等政策也与国内截然不同。国网巴西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硬磨”出来的路。

  “企业的文化融合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但我确信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有着与中方员工“磨合5年”经验的老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