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述评:创新驱动 激发活力

14.11.2014  00:09

  APEC会议让世界的目光转向亚太,聚焦中国。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是会议的核心议题。

  新动力从哪里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致开幕辞时作出了回答——“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调整中来。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出口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改革驱动,通过结构调整释放内生动力。”

  破除条块分割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正在成为牵动中国发展的“新引擎”,也必将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活力源泉。

   机遇和挑战呼唤创新驱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突破,并为相关产业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这场席卷全球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成为主导未来世界发展的强大力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目前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已广泛服务于国土、测绘、城建、水利、交通和应急救灾等领域。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去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经过多年积累,中国逐步从跟随者变为并行者,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元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兴市场,也一定会加快科技和经济改革步伐。

  两年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财政部科教文司司长赵路说:“在人口红利减少,环境、资源压力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才能闯过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一条新型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首要的就是必须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年前,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路线图”。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这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破除科研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所说的,“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迄今为止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研究平台——“上海光源”正式开放5年来,开机率达到99%,吸引近万名科研人员来到这只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平台,探索科学奥秘。

  “上海光源开放的过程,还是培养我国同步辐射生力军的过程。通过运行开放,集聚和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同步辐射用户,包括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近百位杰出科学家以及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他们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

  上海成功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平、公正、公开”向用户开放共享的创新之路,为解决中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使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一份科技改革文件提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将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服务平台。

  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今年以来,中国从国家层面相继推出了多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具体方案——

  为解决多年以来科技资源配置重复申请、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起草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即将实施。今后,每年涉及上千亿元资金的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将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上进行分配管理,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

  为了保证科技资金的规范分配和安全有效使用,国务院印发了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今年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大修”。院士制度改革方案直面社会反映强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从候选人提名渠道、增选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展开,着力使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

  在政策引领下,一些科研院所积极行动,在打破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上迈出探索步伐。今年下半年,作为中国“科技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展开了一次“率先行动”,决定对所属的100多个研究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

  “我们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是要从根本上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药源海绵养殖、升级换代鲎试验微生物检测系统、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在不久前结束的2014厦门国际海洋周第一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上,展示了一系列海洋科技成果,为涉海科研院所与中外企业牵线搭桥。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与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在建项目44项,目前已形成阶段性成果32项,这些项目带动了近30亿元直接投入海洋产业,催生了一大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

  这是中国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旨在用“中国智慧”升级“中国制造”。近年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改革、环境不断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形成。

  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从市场准入、技术支持等多角度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出台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随着改革举措的推进和政策的完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白春礼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努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

  超级计算机、北斗系统、智能电网、3D打印、智能机器人、先进生物制造……我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加强部署,突破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制约人才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

  “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国大地上创新的大潮将更加激荡,继续推动中国巨轮扬帆远航。这一契合世界潮流的行动也必将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记者吴晶晶、杨维汉、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