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加油!(体坛观澜)
中国男篮国家队在最近几场热身赛中接连大比分败北,里约奥运会参赛前景越发不被看好。但是,考虑到篮球这一运动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即便在强手如林的奥运赛场一场不胜,也不会妨碍中国男篮成为里约奥运的关注焦点和热议话题。
国人为何对篮球青睐有加?既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是现实的选择。
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首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当时中国派出了以董守义为教练、牟作云等人为队员的男篮队伍参加了柏林奥运会。篮球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895年,只比篮球诞生地美国晚了4年。
自近代以来,许多西方体育项目陆续登陆国内,但要真正在中国大地站住脚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经过文化层面的积累和沉淀,才能被国人接受。篮球,不但站住了脚,而且开始生根开花。篮球规则胜负易判、场地可大可小、参与人数可多可少,能适应中国各地复杂情况;篮球对抗程度适中,既不像隔网运动颇有距离感,也不像拳击、橄榄球那么直接,符合“中庸”之道;篮球运动既提倡核心引领,也缺不了团队合作,符合中国人传统处世哲学……
如今,篮球在我国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一环,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农村,篮球场、篮球架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标配”;在城市,篮球更是“减压阀”,让总是“坐着工作”的人尽享运动乐趣。近两年,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在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锻炼身体自不必说,参与各方更看重篮球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疏离感、医治“人为物役”的“城市病”方面有独特作用——宁愿在篮球场上被甩“垃圾话”,也比关在家里对着手机、电脑强。
“篮球即生活,球场即社会”。一项运动的发展如果没有在文化上得到认同,那么它可能会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徘徊不前。中国篮球是幸运的,120多年的发展积淀下的雄厚财富远比“世界前八”更值得回顾珍惜、挖掘利用。里约奥运会开幕在即,中国篮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