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融”出三农新格局——我区实施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小记

13.03.2018  15:21

  “组装式冷库的建成,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一口气增加了2200立方米鲜茧保藏冷冻面积,为改用鲜茧缫丝工艺打下了基础。要知道,鲜茧比干茧厂丝产量增加13%。而且,副产品蚕蛹原先只能用作加工饲料,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最大释放,有冷库后可以通过对鲜蛹的冷冻保藏,加工成食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经济效益比干蛹提高了三倍。”上林县一家丝绸公司的负责人高兴地说,这一项目使该公司每年新增产值900多万元,实现了产值、利润、税收多项增长。

  “项目不仅为公司增效,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其采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合作社、农户签订种养收合同,提高了农民养蚕致富的积极性,使农户纯收入逐年增加。”上林县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上林县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传统,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而种桑养蚕不与粮食争地,且经济效益是种粮的3倍以上,不失为优化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着妙棋。

  这是我区大力实施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缩影。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自治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梁威介绍,我区积极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在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上闯出了新路子,开创了新格局。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有关通知要求,2017年7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我区15个县(市、区)拉开序幕。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各方都在积极行动。同年10月,农业、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广泛宣传,出台《自治区农业厅  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2017年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和2017年广西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下发当日,自治区农业厅就“迫不及待”举办了试点县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培训班。一个月后,自治区农业厅紧锣密鼓下发了《关于2017年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主体申报条件及项目补贴标准的通知》。

  试点县纷纷行动,成立项目领导协调机构,积极制定本县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开展项目申报,到2017年底共收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项目申报材料43份,申报建设烘房冷库共75座,折算扶持资金需求559万元,大大超过了项目资金指标,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项目“知名度”和透明度十分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试点县深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项目宣传和摸底工作。南宁武鸣区、贺州八步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博白县、灵山县等县区下文到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大力开展项目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有些县(市、区)还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广而告之,如武鸣区下发方案后在政府118系统、武鸣电视台、武鸣时讯等发布公告。截至2017年底,大部分试点县(市、区)已经基本落实项目建设主体和内容,且均能按照自治区要求严格申报程序,对项目实施主体和建设内容进行公开公示。

  项目实施了,质量怎么样?是否规范?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和规范,各县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除了审核申报材料外,还积极到各个项目建设经营主体进行实地核查和指导,督促项目建设主体工作。武鸣区重点选择了伊岭溪谷等13个获得认定的区市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入驻企业、示范性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发展初加工设施,重点支持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休闲农业示范区完善提升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