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有力提升非洲国际地位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工程,由中国中交集团承建。蒙内铁路第七项目经理部组成当地雇员安全管理排查小组,对项目当地雇员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经济日报记者 朱 磊摄
中国与非洲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为标志,中非关系迈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双方高层交往频繁,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斐然。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非务实合作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惠互利促跨越式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突飞猛进,尤其是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利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非经贸合作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模式不断创新等特点,农业、制造业、金融、旅游、航空、通信、广电、医疗卫生和商贸物流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经贸合作区等合作平台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贸易和投资方面,中非双边贸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贸易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对非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非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新兴目的地。
非洲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去年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近500亿美元,合作项目涉及电力、通讯、水利、道路、桥梁和港口建设等众多领域。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探索和尝试开展项目运营管理,并在参与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持续提升非洲造血能力
当前,吸引外资、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非洲国家开展对外合作的主要诉求。中国对非合作,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视“授人以渔”,注重非洲的能力建设,改善其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支持非洲产业发展进程,以实际行动帮助非洲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和工业化水平,增强了非洲“造血”能力,打造“非洲制造”品牌。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中国援助和融资建设各类学校200多所,中国政府每学年向非洲提供7000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每年举办100多个面向非洲的多边和双边技术管理培训班和高官研修班,为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人力资源作出了积极贡献。迄今,中国已为非洲培训8.1万多名各类人员。今年以来,中国已为非洲提供了73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举办了100多个面向非洲的多边和双边技术管理培训班和高官研修班,为非洲国家培训各层次人员10000多人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在非已建和在建铁路5675公里、公路4507公里。此外,中国还为非洲建设了14座机场、18座桥梁、12个港口、64座电站、76个体育场馆、15座议会大厦、34座政府办公楼、9座国际会议中心、200多所学校。
在经贸园区建设方面。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发展工业园区,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质量,为非洲工业化筑巢引凤,打造中非合作产能新的平台。目前,中国在非投资建设的经贸园区已经超过了20个,吸引入园的企业360余家,涉及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据统计,这些经贸园区的累计投资额约47亿美元,总产值近130亿美元,累计交纳东道国的税费达到5.6亿美元,帮助当地解决就业2.6万人,初步在当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政策对接溢出效应显著
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不仅互利互惠,造福中非百姓,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中非经贸投资合作,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增长,提升了非洲的国际政治和战略地位。多年前,非洲曾被视为失落的大陆,国际投资者对非洲望而却步,非洲似乎只是冒险家的乐园。今天,非洲从西方眼中的“失败的大陆”“绝望的大陆”转变为世人心目中“充满希望的热土”“正在崛起的大陆”。
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经济体中,超过一半位于非洲。非洲经济机遇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非洲成为投资热土,国际上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大对非投入。正是在中国对非合作的引领下,美欧日等传统西方大国和印度、韩国、土耳其等新兴国家开始从新认识非洲,重视非洲,非洲摇身变为“香饽饽”。
中非合作论坛还促进了国际社会对非的合作机制发展。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既激活了欧盟与非洲峰会等既有的对非合作机制,也催生了韩国—非洲论坛等新兴经济体对非合作机制的建立,同时还诱发了与中国开展涉非三边合作的尝试,如欧盟不久前出台了《中欧非三边合作沟通文件》等。
非洲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新兴市场,更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近年来,非洲形势总体保持和平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中非双方只要充分发挥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两大优势,努力把传统友好优势转化为促进双方合作发展的动力,把中国自身发展同支持非洲发展紧密结合,“中国梦”与“非洲梦”定能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为新的起点实现比翼双飞。
(文/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
【 编辑:刘晓彤 作者: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