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成为文艺盛会的主角 ——第四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侧记
舞台上,10余个如水缸般大小的壮鼓排起半圆阵形,围着中间硕大的壮鼓,演员们身着艳丽的壮族服饰,昂首挺胸,一开场便欢快地捶起来。大起大落的捶击、忽急忽缓的鼓点,如雷鸣、如骤雨,碰撞在广西音乐厅的墙壁上。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农民演奏的《鼓魂》,他们火热、激情的演奏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他们的表演很有特色!”来自南宁市的甘女士说,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表演。
12月8日至12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自治区文联、自治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在南宁举办。在这场由群众当主角的文艺盛会中,像《鼓魂》这样由群众编排、群众表演、群众观看的节目比比皆是。来自广西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潜心创作,认真排练,把最有诚意的文艺精品呈现在这个舞台上。
本届会演分为声乐(合唱)、器乐、舞蹈、戏剧(曲艺、小品)四大类共11场演出。216个参演节目均从广西14个市、区直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推荐的330多个节目中评选产生,参加的演职员达2700多人,呈现出群众性强、覆盖面广、精品多的特点。
“与前三届相比,这一届群文会演涌现出更多具有广西特色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广西舞步’。这些作品更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大部分题材来源于基层,这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人民舞步’。”本届会演舞蹈评委、广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钒表示,这些业余的文艺工作者由里到外透出来的创作激情不逊色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
会演现场像一个广西文化大观园,令人赏心悦目。彝族群舞《逗火》的演员们如火焰般明艳的裙摆、神采飞扬的舞姿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火的崇尚与向往;梧州市群众带来的《美·驸马》中,20多位俏花旦面若桃花、水袖纷飞,柔中带刚的舞姿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客家戏剧《清清龙泉河》人物个性鲜明,客家话对白诙谐幽默,一开腔就引来阵阵笑声。
编剧江家一介绍,《清清龙泉河》属于传统的客家小戏,表演者多是来自当地教育战线的老师,反映的是当前很受关注的“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文明”主题。“陆川县的客家戏剧已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展示客家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化。”江家一说。
由多管芦笙合奏的《斗马》也让人眼前一亮,其展现了广西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激烈与壮观,把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主要活动之一的“斗马”盛况演绎得丝丝入扣。“《斗马》的演员有务农的、打工的以及个体户,他们白天都得忙自己的事情,只能用晚上的时间来排练。”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覃凤娟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达65岁,虽然每天彩排也很辛苦,但他们觉得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宣传融水苗族的芦笙文化是一种光荣。“他们还跟我说,如果能去北京、去国外演出就更好了。”覃凤娟说。
这些取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的节目,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展示出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特点。文艺会演评选出《我们的中国梦》、《壮族三月三》、《铁道梦》等195个获奖作品,13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工作奖,7个单位获组织奖。
据悉,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会演结束后,广西各地文化部门还将组织开展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巡回惠民演出活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林园介绍,在今年的会演结束后,柳州市各县(区)文化馆将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等地开展群众文艺走基层活动,计划完成六县四城区一新区至少11场文化下基层演出任务。“这些活动将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柳州市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林园表示。
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了四届,在广西14个地市的各领域推选出优秀展演节目784个,演出达43场。会演是对一年来全区基层群众文艺的一次大展示,每年通过近300个各艺术门类节目的会演交流,为地方群众提供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平台,并通过完善对基层文艺创作的扶持机制,推出新作品,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