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博首次举办刘三姐文化收藏展 千件展品来自私人
镜子背面,刘三姐元素深入日常生活
在壮乡儿女的心目中,“刘三姐”不仅仅是一个深植于民间的故事,那些因她而传唱的歌谣既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更传递出朴实无华的内心世界。4月9日至19日,广西博物馆将首次举办“美丽南方·经典魅力——刘三姐文化收藏展”。昨日,广西博物馆向媒体展出了部分藏品。据悉,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与刘三姐有关的书刊、歌本、年画、生活学习用品、工艺品等10大类100多个系列1000多件藏品,而所有藏品均来自一位资深“歌仙粉”长达19年的精心珍藏。
刘三姐元素处处可见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民间普遍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所至,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人们把刘三姐称为“歌仙”,“三月三歌节”称为“歌仙节”。古往今来,刘三姐究竟有多火?
创刊于1960年的《广西艺术》将刘三姐选为第一期的封面人物;北京七一玻璃厂生产的镜子背面是媒婆向刘三姐说亲的歌剧剧照;1982年12月,《北京艺术》报道了歌舞剧《刘三姐》在美国演出的盛况,许多观众甘愿购买站票;从1964年到2012年,刘三姐都是很多信封和明信片上不变的主题……
透过一件件充满年代气息的藏品,传说中的“歌仙”形象愈发鲜活生动。作为根植于民间歌圩的女儿,以刘三姐为主题的文献及实物材料犹如“十万八千箩”山歌,唱不尽数不完,而此次所展出的所有藏品均来自一位“70后”民间收藏家——自称“歌仙粉”的谢中国。
“歌仙铁粉”追星19年
谢中国是一位文化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他接触了许多与刘三姐有关的影片、歌舞剧和文艺汇演。1997年,在一次刘三姐歌舞剧散场后,谢中国将节目单保留下来。这张薄薄的节目单不仅成为他最初的藏品,也令他萌生了继续收集整理刘三姐资料和物品的念头。
此后,但凡跟团到外地公演、出差,谢中国就会抽空“追星”。从挂图、杂志、明信片、录音带,到山歌集、传说集、剧本集、评论集,甚至是印有刘三姐形象的生活用品,谢中国都视若珍宝。
最深入人心的刘三姐形象莫过于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黄婉秋主演的故事片《刘三姐》。谢中国不仅收藏了当年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册,更亲自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资料室淘回了总共129页的电影剧本。
在南宁唐人文化园,谢中国也淘到了不少宝贝,比如一组出版于1963年的“四屏条”刘三姐挂画,展示了《刘三姐》剧照以及对应的歌曲曲谱,谢中国磨了半年时间才以550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目前,谢中国的刘三姐各类藏品已超过千件
上千藏品展示刘三姐文化
从一张节目单到如今上千件藏品,19年来,谢中国家中的刘三姐藏品已装满130多个木箱,累计支出数十万元。谢中国说,“我对刘三姐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希望为传播刘三姐文化出一份力”。
最终,经过3年时间的筹备,这些刘三姐藏品将于4月9日正式展出。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介绍说,展览将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序厅》《第一单元 溯源——三姐生来会唱歌》《第二单元 辉煌——一人唱来万人和》《第三单元 发展——山歌好比春江水》4个板块,通过10大类100多个系列1000多件藏品展示五彩斑斓的刘三姐文化。
吴伟峰表示,刘三姐是广西最亮眼的一张名片,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作为国家一级馆,广西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展示宣传广西民族文化,在“三月三”期间首次举办刘三姐文化收藏展,将让社会各界对刘三姐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记者 陈蕾/文 赖有光/图)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