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见外”:义乌聘请外国人调解涉外纠纷
新华网杭州2月7日电(段菁菁 应元亮 蒲国富)新年伊始,埃及商人穆汗奈德就经历了一场与义乌市场鞋类经营户之间的纠纷——双方在一批鞋子的订金、验货方式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不过,比起请律师帮助维权,穆汗奈德更愿意向义乌的“联合国涉外纠纷调解队伍”求助。
在全球著名的小商品流通中心浙江义乌,每年出入境的外商有将近50万人次,2014年义乌小商品实现进出口总额241.9亿美元,其中出口237.1亿美元,分别增长30%和30.2%。随着跨境贸易量的增长,商品买卖中合同订立、语言沟通、产品质量等问题产生的涉外纠纷也大量涌现。
2013年,义乌开创性地成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了一支“联合国涉外纠纷调解队伍”。这些被聘任的外籍义务调解员,都是来自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诚实守信商人。
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担任穆汗奈德的调解员。在义乌做生意已经8年,苏拉算得上是“老义乌”。精通法语、英语、阿拉伯语、中文的他,是这支联合国调解队的“主力队员”。
穆汗奈德与经营户的调解在相对友好的氛围下进行。苏拉说,他们在调解过程中会尽量用幽默的语言等方式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这使得调解的成功率非常高,很多纠纷双方经过调解后依然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
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公正处理、快速达成妥协、解决争议,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非常信任他。”穆汗奈德对调解结果感到满意。
“涉外纠纷走法律程序比较复杂,通过调解可有效化解各类涉外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陈津颜是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委会主任,曾被评为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十大百优之优秀人民调解员,每年他都会遇到不少上门寻求帮助的外商。
以前,陈津颜通常是找个翻译再居中调解。随着外籍调解员加入合议,不仅突破了语言障碍,也能使得纠纷主体更容易被说服。“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换位思考,从人性、法律、情理等方面提供涉外调解建议,制订合议方案,由此可更好地打开僵局,提升调解的成功率。”陈津颜说。
据陈津颜介绍,在调解过程中,涉外调解中心不断完善“检调结合制”,创新推出“调解合议机制”,规范涉外调解机制,使涉外调解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都增强了调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涉外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这种“中国式”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逐渐被外商们认可,“联合国涉外纠纷调解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他们大多懂三种以上外语、熟练讲普通话,并且诚信经营、助人为乐。
马来西亚商人郭集福通晓5国语言,但在他看来,调解员远不是做翻译那么简单。“调解是门大学问,这里有语言沟通的问题、文化的差异,讲话时用词非常重要,不能当事人说什么就像传话筒一样传达。”
“这个团队里面很多都是身家不菲的成功商人,但在没有一分工资和福利的调委会工作,他们总是尽心尽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让陈津颜颇为感动。
两年来,“联合国涉外纠纷调解队伍”已经成功让90余起纠纷顺利和解,涉及金额870.58万元,协议金额304.25万元。
“老外不见外”是苏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来说,做调解员最深的感触是,“这里真的需要我们”。苏拉希望能够继续当好中外客商之间的“沟通之桥”,因为在他看来,在纠纷调解中安排外籍调解员,是义乌这座城市对于外国人的一种礼遇,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