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诗意栖居更富民
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乡村游、嘉年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到乡村旅游正成为市民的新时尚。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4亿人次,从业人员850万人,经营收入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8%。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政策机遇来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该如何发展?各地实践中暴露出的特色不特、千村一面的问题,又该如何破解?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改变乡村面貌带动脱贫致富
“喏,这是春天里盛开的栀子花,漫山遍野像是落了雪,好多人来看呢!秋天,栀子果金灿灿地挂在枝头,果子收了晒干,又变成红色的,有空一定要来看呦!”翻着厚厚的调研报告里的插图,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翁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钟雪玲生动的表情感染了记者。她介绍,以前,栀子果收获了就卖给小贩,价钱不高。现在,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起来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更多的游人来到了这里,畲族村落赤溪村这个小村庄旧貌换新颜。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钱学明认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民宿旅游能实现富民固边。钱学明介绍,我国有136个边境县,其中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共有68个,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最难的区域之一。同时,边境地区发展旅游有优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把“扶贫”和“固边”两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制定出台配套措施,改善边民住房条件,支持发展民宿旅游,让边民轻轻松松地富起来。
打牢产业根基拓展农业多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认为,乡村旅游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现有的资源,发挥产业优势,拓展旅游、观光、生态多种功能。同时补足短板,比如产业加工环节薄弱,补足加工短板,规模不大,就要扩大规模。这样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旅游淡季的时候发展农业生产,旅游旺季充分发掘多功能。如果不顾自己的产业优势,生搬硬套,没有什么特色,就不能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生命力。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市人回归自然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已经成为潮流。”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认为,首先,这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农业不只提供物质产品,还是生态、农耕文明的载体。其次,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新的发展观提出了绿色、共享、“两山”理论,人们的观念在转变,转向了可持续发展,要造福子孙后代,传承农耕文明。
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行业标准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开发模式缺乏特色,开发宣传缺乏‘整体性’,开发理念缺乏‘生态性’。”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他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走全域发展之路;立足本土,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宣传,走品牌发展之路;着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疗健”等九大要素,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扶贫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缺少规划、缺少资金、缺少特色、缺少人才等问题。为此建议将旅游扶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并单列专项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旅游扶贫工作合力。因地制宜,注重个性化开发和产业特色化发展。结合各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和健康旅游,吸引自驾游、探险游、背包族等新业态游客。实施多途径开发方式。探索“公司+农户”“景区+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让农户获取劳务、薪金、租金、股金等涉旅收入。
张晓山认为,乡村旅游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产物,美丽乡村不是一句空话,在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土地制度、评级标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要有制度安排。政府、社会、农民都要投入,面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不可回避,宅基地的入股、联营为民宿发展打下基础,还要让人们有自觉维护的积极性。民宿等要有评级标准,要在保留乡村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明因素,外表古朴,内里现代化,吃的东西安全健康,保持网络畅通等等。要让大家来得了、留得住、经常来,这样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就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