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
黄 健
4月20日,“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正式发布,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数字化阅读超过了图书阅读率。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去年,手机以71.9%的使用比例首次超过个人电脑(71.2%)成为阅读新闻报刊和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青少年是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的用户群体。
当前年轻人多选择互联网阅读,而他们选择互联网阅读最大的原因是互联网阅读的快捷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时间去浏览自己喜欢的图书。另外就是互联网阅读便于保存,如果喜欢某些文章,可以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保管,不喜欢的可以直接删掉。
对身处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来说,传统纸质书报刊已不再是阅读的唯一选择,数字化阅读颠覆性冲击着传统阅读观念和市场份额。无论是传统纸质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都只是让读者多了一种选择。读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去书店、图书馆阅读或者在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传统纸质读物与人类发展相伴而行,见证着人类文明,促进人类的文明进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数字化阅读已渐成主流,纸质阅读的不足凸显出来。首先,书的品质不足。书的品质决定着读者是否愿意去读,是否值得读者购买、收藏。如今,真正能够让人静下来阅读的图书寥寥无几,总是那些经典名著最受欢迎。其次,公共图书馆不足。截至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2952家,共有藏书量69719万册/件,全年国家财政投入58.37亿元。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人均不足1元,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明显与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再者,图书的价格同大众消费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我国国民对图书的承受价格为13.67元,目前,阅读一本电子书的平均消费价格为3.27元。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纸质图书与电子书的价格差距会越来越大。
人类阅读从纸质类到电子类,改变的不只是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10年前,我们阅读完全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那个时候书籍与电子阅读的比例应该是8∶2。随着时间轴的推移,这个比例变得越来越小。
当今,人们用一根网线、一部手机能了解到全世界大大小小的事,如此多的文化表现形态是对不同人群的内心写照。这是在纸质类阅读所不能满足的。
我们每个人都以一个个体存在,那么每个人都是有诸多兴趣与爱好。互联网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为巨大的信息量付出代价。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
知识可以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广度来让我们了解,互联网上的信息足够让人们了解任何一个行业。人们需要带着不解求惑的内心来选择阅读,在不同垂直领域深度阅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阅读不仅仅满足信息的获取,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不矛盾,只是文字信息载体的不同,没有必要感叹传统纸质阅读率的下降,更没有必要担忧互联网阅读独占江山。
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互联网阅读,能够在阅读之际善于思考才是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质疑和沉淀,才能既有效避免浅阅读,让互联网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发现值得深读的读物,让深阅读沉淀思维,提高浅阅读的品位,在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相交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享受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