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广西工业经济旧局已变 工业发展新势待发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外更加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制定出台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奋力推动工业产业发展。广西工业实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成效凸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集聚发展态势趋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工业协同推进,工业发展格局实现大变样,为“十三五”时期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整体实力增强,对经济稳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明显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十二五”时期,广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年度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总量持续壮大,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提高。据统计快报数(本文涉及2015年的数据均为快报数),2015年,广西工业增加值占广西GDP(生产总值,下同)的比重达到38.1%,总量排全国第19位,居西部第4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97.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5.3%,比2011年的83.2%提高13.1个百分点(按同口径原则,从2011年起,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9%,增速排全国第12位,居西部第5位,其中,全部工业增长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2%。“十二五”期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3.7%(其中2012年增速排全国第1位),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51.2%,支撑广西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18位,跻身西部前“五强”。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广西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稳中趋好。2015年1-11月,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和税金总额“双过千”亿元,“十二五”利税总额年均增长6.5%。工业经济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重要渠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经济稳步发展。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广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强基础、上规模,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支柱产业等多点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格局初步形成。
轻重工业结构调整获得新进展。“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比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比轻工业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10年的29.2∶70.8调整到2015年的30.6∶69.4,重工业比重下降,但贡献率上升。2015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74.4 %,高出轻工业48.8个百分点。
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变化。“十二五”时期,广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非公经济发展加快。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48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0.7亿元,利税总额789.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26.4%和35.6%,与2010年相比,比重分别提高了7—12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速为10.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个百分点,成为新常态下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2015年广西工业化率为37.7%;用工农业增加值比例表示,2015年广西工业化率为2.5,比2010年提高0.2个点,带动全区70%以上的就业。用国际通用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衡量,“十二五”时期广西工业化处于中级阶段的特征更加凸显,这必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推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融合发展。
工业投资结构呈现新转变。2015年,广西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6390.8亿元,占广西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40.8%,“十二五”年均增长26.3%,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28.7%;工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5038.9亿元,占广西全部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达到85.4%,“十二五”年均增长31.0%。“十二五”期间,广西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的比重由43.4%下降到32.6%,更新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33.3%下降到24.5%。“十二五”期间,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防城港红沙核电站、金川有色金属加工、南宁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发动机五期和宝骏二期工程、贺州续宝矿业石材、西江重工多用途货船柴油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
支柱产业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广西食品加工、化学、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汽车、电子、电力等七大支柱行业全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目标,其中以糖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民用汽车为主的汽车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已率先突破两千亿元目标。2015年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9.7亿元,比2010年增长44.8%;汽车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9亿元,比2005年增长82.6%;黑色金属冶炼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88.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七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的51.7 %,利税总额1094.3亿元,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的49.3%。2015年,广西汽车、钢铁、铁合金、电解铝、水泥、化肥等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汽车产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年产量达到229.4万辆,比2010年增长67.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8.8%;氧化铝846.0万吨,比2010年增长60.0%,占全国氧化铝总产量的16.6%;铁合金542.4万吨,比2010年增长1.0倍,占全国铁合金总产量的13.0%。广西成品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多功能乘用车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人造板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引擎。2015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2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5.1%提高到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2.5亿元、利税总额184.0亿元,分别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的8.8%和8.3%,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十二五”时期,广西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过500家,7N01铝合金大规模铸锭产业化,轨道交通、纯电动汽车、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光电集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稀土新材料、锰基新材料、核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生物制药等领域获得突破并形成一定的竞争新优势,对长远发展起到重大引领作用。
高耗能产业拉动力趋弱。“十二五”时期,广西有序推进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化解低端产能过剩,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广西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7.6%,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占广西工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2.0%下降到37.3%,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2%,比“十一五”末低2.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低6.6个百分点。
三、骨干企业持续壮大,工业发展内生动力呈现向好趋势
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十二五”时期,广西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积极推进和扶持小型企业上规模并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21家,大中型企业1470家,分别比2011年增长7.4 %、21.8%;企业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14692.4亿元、20316.8亿元和1175.4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44.2%、64.0%和31.4%;按从业人数平均的产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为139.8万元、126.4万元和7.3万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60.1%、50.1%和19.7%。“十二五”期间,广西亿元工业企业净增1419家,新增500亿元企业5家,百亿元以上企业26家。柳钢等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柳工等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骨干企业持续壮大。“十二五”时期,广西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等路径,成功组建广西汽车集团、中国锡业集团、广西化工集团、广西广业粤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和发展千亿元企业集团取得成效。2015年,广西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 有307家(其中过100亿元的有19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的53.8 %;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71家,比2011年增加3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工业企业达到19家,比2011年增加8家,其中上海通用五菱突破900亿、广西电网公司、柳钢集团突破460亿和400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突破300亿,实现从“十一五”重点培育发展十亿元产业到“十二五”培育发展百亿元企业的重大跨越。
两化融合呈现新水平。“十二五”期间,广西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工业应用”指标排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2012年,广西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数排全国第16位,两化融合指数排全国第15位。推动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等4市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围工信部遴选的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工信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
四、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集群挑起工业稳步发展的大梁
产业布局框架明晰。“十二五”时期,广西全面部署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统筹发展,工业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用地集约、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基本建成以“两区一带”工业为主、中心城区工业和各区县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依托合作开放新高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国—东盟康美玉林中药、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梧州桂粤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不锈钢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玉林装备制造(内燃机)、百色生态型铝、崇左稀土新材料、朗科国际存储科技、合山产业转型工业园、柳江工业集中区等一批特色和产城互动园区相继建成,成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在拓展产业空间、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产业链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15年,广西包括12个国家级、20个省级的116个工业园区聚集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6家,实现增加值3703.7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0.7%。2015年工业园区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9.8%;实现利税1136.61亿元,占51.2%,比2010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7%;从业人员达到92万人,比201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园区40个,其中超500亿元的园区5个。“十二五”期间,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四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柳州汽车城、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石化产业园、梧州陶瓷产业园区、平果工业区的铝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迅速成长;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列入国家示范园区,田东石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生态园区,南宁高新区进入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
区域工业协同推进。“十二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工业集群优势优先发展态势强劲,石化、钢铁、核电、电子产业、粮油及海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广西平均水平;桂西资源富集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成果喜人;桂中经济区在重点发展钢铁、汽车、机械三大产业方面仍是中坚力量;桂北经济区传统优势工业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桂东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效突出,成为电子、建筑陶瓷、金属制品、水泥、印刷包装等产业的重点承接地,广西区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更加稳固。
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成为铸就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的重要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二五”时期,广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将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关键步骤,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机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趋明显,科技对工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84.9亿元,比2010年增长93.4%,新产品开发经费85.0亿元,比2010年增长84.8%。“十二五”时期,广西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项)由2010年的1591件增加到2014年的4840件,增长2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项)增长4倍;拥有发明专项数(项)由2010年的950件增加到2014年的2670件,增长1.8倍;广西名牌产品由119个增加到235个,增长97.5%;全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由735.6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增长1.7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朗科闪存技术和产品占据国际领先地位,油电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率先投放市场,航空用高性能大规格铝合金、发泡陶瓷新材料、3D打印机等研制成功。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广西工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积极推广信息化、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技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并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共淘汰落后电力2.5万千瓦、钢铁120万吨、炼铁1万吨、水泥3308.9万吨、铁合金143.7万吨、电解铝15.2万吨、铜冶炼2万吨、造纸145.8万吨、酒精1.5万吨、制革13万标张、淀粉2.4万吨、铅冶炼5.4万吨、钒冶炼0.1万吨、锌冶炼21.3万吨、硫酸9.2万吨、日用陶瓷2300万件。全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3.2%、年均下降6.9%,规模以上工业度电产值累计提高9.7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5.0%。2015年,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糖企业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糖业综合利用产值占食糖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稳居全国第一。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自自治区工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