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亚洲杯:国足比赛最流畅 可惜回传有点多

30.01.2015  14:36

  数据解读本届亚洲杯“60分钟计划”

  本届亚洲杯小组赛有效时间超过60分钟的比赛只有 中国VS乌兹别克斯坦 和 中国VS朝鲜 两场

  中国队小组赛场均有效比赛时间排名各队之首

  今日,本届亚洲杯就将进行季军争夺战,由伊拉克队对阵阿联酋队,本届亚洲杯也进入到了尾声。谈起本届亚洲杯,绝大多数中国球迷都对国足的表现表示满意,特别是小组赛三战三胜更是让不少人大感意外,除了成绩出色,国足在小组赛中的有效时间方面也受到了亚足联的表扬。本届亚洲杯,亚足联继续推行此前提出的“60分钟计划”,目的是希望提高每场比赛的有效时间,而60分钟就被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在国足的三场小组赛中有两场比赛的有效时间都超过了60分钟,为此亚足联还特地给国足主帅佩兰颁发了奖牌,表彰国足积极投入比赛,不诈伤让比赛更流畅的态度。

  国足的这两场因有效时间超过60分钟而受表彰的小组赛(中国VS乌兹别克斯坦、中国VS朝鲜)也是本届亚洲杯小组赛中仅有的有效比赛时间超过60分钟的比赛,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真的就代表国足的传控数据已经远超其他国家队?接下来,成都商报记者将利用小组赛的各项传控数据,对国足的60分钟进行综合分析。

   “60分钟计划”是如何产生的?

  在2013年的亚冠比赛中,许多球队都采取了拖延时间的战术,包括在球场内换护腿板、“卧草”、补水、诈伤……等等,导致了2013年亚冠的场均有效比赛时间仅仅只有52.07分钟,比FIFA赛事场均有效时间少了7.25分钟,比欧洲联赛的场均有效时间更是少了11分钟之多。为了能够达到FIFA赛事的平均水平,同时,拉近亚欧足球水平间的差距,亚足联在2013年底提出了一个名为“60 Minutes-Don't Delay Play”的计划。在2014年的亚冠联赛中,这项计划首次被实施,各参赛球队球衣左袖上,都出现了“亚足联60分钟”臂章,而在本届亚洲杯的比赛中,这一计划也同样被推广。

   什么是足球赛中的有效时间?

  足球比赛中的有效时间也就是净打时间,指除去球员受伤、假摔等情况的剩余比赛时间,即比赛双方控球时间的总和,但要注意的是:一定在运动中的控球才有效,任何的停顿都会停止计算,包括踢任何的罚球、任意球、角球、边线球等等,进球后在重新开球之前的时间也不计算在内。

  

   国足比赛最流畅,传球次数列前茅

  根据表1统计数据,在小组赛中,只有中国队与乌兹别克斯坦队以及中国队与朝鲜队的两场比赛,实际比赛时间超过了60分钟。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什么原因,国足参与的比赛应该是所有小组赛中,最为流畅的。而且国足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比赛,在所有小组赛比赛中总时长最短(93:25:00),但有效时间,却依旧达到了62分41秒,这个数据,也说明国足的比赛利用率是最高的。此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足在传球次数与传球成功率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相比2011年亚洲杯

   国足比赛时间利用率大有提升

  对比国足2011年亚洲杯场均有效比赛时间与2015年亚洲杯场均有效比赛时间,在不考虑对手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国足在比赛时间的利用率上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国足在本届亚洲杯上,小组赛的有效比赛时间,也超过了亚洲杯小组赛场均有效时间。

   传控优势?VS 虚假繁荣?

  如果技术粗糙,传控不到位,就很难踢出流畅的足球比赛,国足小组赛3战全胜,场均有效比赛时间远超各队,传球数与传球成功率名列前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足在对球的控制和传球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水准。

  国足小组赛3战场均向后传球率排名第一,场均向前传球率排名倒数第一,所以表面上看国足的比赛很流畅,但更有可能是一些后场倒脚、回传造成的假象,传球成功率虽高,但真正有威胁的向前传球却不多。

  

  正是因为超高的传球成功率,导致对方无法抢到皮球,从而控制了比赛,增加了有效比赛时间。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继续研究下一幅图表。

   国足爱回传不爱“向前”

   中国队所谓的传控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本方半场

  从以上3个表格可以看出,国足向前传球的数据,在16支队伍中排名最后,仅仅只有31.30%,比排名第一的约旦队少了接近12%。而向后回传的次数,则是所有球队中最多的,达到了17.70%,比最少的阿曼队,多出了接近7%。同时,中国队在本方半场的传球成功率高得惊人,竟然达到了94.70%,比最低的阿曼,多出了17%。这样一组数据,其实告诉了大家,中国队的高传球成功率,其实多数来自本方半场,同时,依赖于较多回传球,真正在进攻中的传球并不多。

  综合上述表格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本届亚洲杯比赛中,比之以往确实有了突破,但在进攻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同时,亚足联所统计出的60分钟有效比赛时间,对于中国队来说,更多应该是一种鼓励,而不是功劳簿。 记者 沈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