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有新思维
产业扶贫要有新思维
近日到几个贫困县走访,明显感觉到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资金、人力等投入都大幅加大,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贫困县正加力攻坚。脱贫主要靠发展产业。然而,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还是老产业、老“路数”,这样的扶法真能脱贫吗?
看看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规划:不少山区县都将板栗、核桃等“铁杆庄稼”列为扶贫主导产业,动不动面积就数十万亩;还有的贫困县将养猪、养牛等产业列为扶贫支柱产业,存栏动辄超10万头。这些规划有其合理性:很多山区自然条件适宜板栗、核桃等生长,不少农户有比较好的养殖传统。
对于类似的产业扶贫规划,笔者却有点犯嘀咕:单一的“铁杆庄稼”,若干年后集中上市,会不会“价贱伤农”?养猪、养牛市场风险大,贫困农户抗风险能力低,是否经受得起产业低谷时的价格大跌?
面对笔者的疑惑,一些贫困县的领导干部也底气不足,他们表示,确实没有更好的思路:县里的特色产业基本上都停留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水平,由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所以做扶贫产业规划时,很多时候只能立足于现有的,或者参考类似条件地区的。
看来,新时期的产业扶贫,确实需要新思维。
首先是市场经济思维。扶贫产业规划,一管好几年,发现不对再掉头,经常为时已晚,而且往往需要付出“砍树”“杀牛”之类的惨痛代价。“政府让你养猪,你养鸡就对了”之类的笑言,虽然刺耳,却是个警醒:产业规划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做认真的市场调研,科学的供需分析,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论证,加强预见性。
其次是特色思维。重新审视贫困地区,除了土特产,其实还有不少值得开发的特色。比如,很多贫困地区是不毛之地,但光照充足。不少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特色,一度是劣势,但换种方式,也能转化为优势。比如,光照充足的地区,安装光伏电池板并网发电扶贫,灼人的太阳就能给贫困户送来“现金流”。再比如,通过将车间建在贫困山区,组织当地剩余劳动力家门口搞来料加工,企业降低了用工等成本,贫困农户家门口增收,互利共赢。
第三是互联网思维。当下,“互联网+”风生水起,为很多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扶贫产业顺势而上,也能赢得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无形的网络能克服贫困地区交通瓶颈,连通世界,对接供需。甘肃陇南通过电子商务扶贫,去年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40元,当地很多原来名声并不很大的农产品现在卖上了好价钱。
产业扶贫新思维还有不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思维并不是一味赶时髦,而是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对接潮流大势,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样才能顺势而上,稳定脱贫。
另一方面,产业扶贫无论怎么创新思维,也绕不开一些坎。比较便利的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比较齐全的仓储、物流配套设施等,这些短板必须尽快补上。这些,都需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打好政策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