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珠江-西江水域,南中国资源密集的“黄金水道”,一头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头是资源丰富的西南腹地。依托这一“黄金水道”,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带,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前所未有。
三年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加快了两地协同发展的步伐。三年来,我区通过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承接转移等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乘势奋起 做强做大产业
广西 作为发展中地区,要对接先进生产力、参与深层次合作,必须要壮大自身的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借助着“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良机,广西乘势而上,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三年来,我区珠西地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3万亿元,年均增长9.6%,单年度投资由2013年的401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283亿元,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2.5%;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4万亿元,年均增长9.2%。
上汽通用五菱宝骏 基地 项目、东风柳汽柳东乘用车基地二期建设项目、南南铝加工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广西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百矿集团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百色生态铝产业区域电网一期工程、南宁富士康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经济带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据统计,2016年,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3万亿元,较2014年的1.64万亿元增长17.68%,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广西珠西经济带经济运行已呈现出“增速稳、投资实、产业转型快、经济带核心驱动作用逐步增强”的特点。
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
“三年来,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耗能产业占比逐年下降,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产业结构渐趋优化。”自治区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产业在“二次创业”中激发出新的活力——
制糖企业加快战略重组,2016/2017年榨季六家糖业集团糖产量占全区产糖总量的76%以上,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百色区域电网二期、来宾区域电网等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打破了困扰广西多年的铝产业用电成本过高“瓶颈”,铝的二次创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械工业开启新征程,“两企三城”的发展谋划,推动着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新兴产业在培育中萌芽发展、欣欣向荣——
南宁市、桂林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增长,以富士康、鸿盛达、丰达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新的蓝海,依托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柳州延龙等重点企业,柳州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以及市场推广应用。
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约达到12%以上,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2%。
特色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我区正加快构建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和生态农业体系,通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设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优质 农副产品 供应基地;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国际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建设。
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协调发展
三年前,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开启了区域合作新的篇章。如今,试验区强大的“磁场效应”逐渐凸显,基本形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林产林化等产业集群,微软、中兴、大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2016年试验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8%。
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是珠江-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的缩影。
珠三角地区,拥有着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资金、人才优势,却也受困于人力、土地、环境、资源的发展制约,急需腾笼换鸟、寻找发展腹地。而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优越、区位优势独特,两地发挥比较优势携手发展,前景广阔。
依托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我区正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合作,做实做强南宁、梧州等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目前,已吸引了微软、阿里巴巴、万达、中兴、国光电子、比亚迪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重大项目落户经济带。
此外,我区积极从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搭建平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快“筑巢引凤”的步伐。
三年来,我区珠西经济带工业园区投资不断增长,共完成项目实际投资总额达6946亿元;园区新引进项目数量达2058个,合同总投资额3633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68个,合同投资额2011亿元,占经济带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合同投资额的85.79%;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14年的1391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397亿元,园区经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