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给“高考漏洞”打上制度补丁

10.06.2015  11:16
 

  面对各种失误,最大程度实现制度性救济,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高考是莘莘学子的一个重要人生拐点。然而,组织一场全国范围、940多万人参加的考试,要尽善尽美绝对不出一点儿纰漏,恐怕也比较难。今年高考季,这样的“意外状况”,就引来不少关注。

  安徽芜湖一考点英语听力设备故障,1000多人受到影响;陕西汉中一考点“保安不慎按了开关”,结束铃提前5分钟响起;江西定南一考点语文考试90分钟后发现试卷发错,120名考生换了套题考到下午1点……十年寒窗一朝交卷,遭遇这样的状况自然难以接受,也难怪安徽芜湖的一些家长围住学校“讨要说法”。考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考生的权益受到伤害后,怎么合理挽救?能否公正对待?

  让每一个考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是高考制度的价值核心。围绕这一点,这些年出台了很多措施,也颇有成效,比如不断出拳整治加分乱象。但对于涉及面较大的“技术性失误”,因为发生概率不高,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备。近年来,从发错答题卡、提前收卷等事的处理看,对当事人大多可以做到“严肃处理”,但对于考生的权益的保护,显然还不太到位,很多甚至没了下文。

  应该承认,对一些高考“技术性失误”,补救起来肯定有难度。这些失误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考试,应急措施是否补救到位,需不需要其他事后处置……在类似问题的判断上,管理者与家长往往会各执一词。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高考,咋赔都不过分”;而管理方也会担心,若补救“过度”了,会不会造成对其他考生新的不公?

  毕竟世殊事异,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统一的答案很难有,但统一的答题流程却可以有、更应该有。我们能否制定应对“意外状况”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纠纷解决的制度与流程,让矛盾的解决更顺畅、更科学、更有公信力?要知道,面对各种失误,最大程度实现制度性救济,打好“公平的补丁”,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比如,各地高考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机构,确定责任主体,发生失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介入;对不同类型的失误应该有一个基本预判,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避免层层请示延误处理时机;对于考生所受影响的程度,建立家长、教育部门甚至第三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并将处理结果与依据公之于众,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技术性失误”,其他一些有损高考公正的问题,同样需要有一个制度化的解决。前两年的高考冒名入学顶替事件、一直难以杜绝的各类高考移民、今年被媒体曝光的替考事件,都需要制度化的处置。如果总是抱着“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的想法,出现问题后就难免手忙脚乱,最终影响的是高考的严肃和权威。

  据最新消息,经教育部同意,安徽方面已决定10日下午对这1200多名考生的英语听力进行重新考试。还可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这场加试令当事人心悦诚服?这并非小题大做,惟有想得更细、判断更准,才能以更合理的制度,为高考公平兜底。而守护高考的公平,就是守护社会的公正,更是守护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