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话”出缤纷人生 ——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侧记
讲解志愿者向展馆工作人员学习展品的知识。
郑春梅在云雷纹铜鼓王前留影。
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文 邹财麟/图
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里人潮汹涌。越来越多的观众把节假日逛博物馆、看展览当成了一项“新民俗”。这时候,穿梭在参观者之间,身着黄色马甲的博物馆讲解志愿者格外显眼。一整天下来,他们不知疲倦地为人们进行着讲解工作,甚至连喝上几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越忙,说明馆里的展览办得好,我们的志愿者工作也就越有价值了。”3月3日,几位刚刚忙完春节假期义务服务工作的讲解志愿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满足和快乐,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时,最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关键词。
过五关斩六将
才能入选
郑春梅2015年加入了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团队。她告诉记者,目前馆内像她这样的成人讲解志愿者共有45名。他们都是通过礼仪、发声、面试、笔试等多次考核,接受各种历史、文化等专业知识培训,并达到每年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后,才能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录取比例大概为10∶1,真的挺不容易的。”郑春梅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导游,本以为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义务服务,直到前去应聘,才发现讲解志愿者不简单。“根据展馆布置,大家得到的资料大致相同,但讲解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适当发挥。我最初准备的相关资料有好几万字,但精简到解说词只能有几千字,这相当考验功夫”。
拿到一份博物馆提供的标准解说词之后,郑春梅会在保证内容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从观众的角度进行简单的再加工,既要保证知识性,也要保证趣味性。同时,在适当融入自己拓展的讲解和观点后,还不能给听众感受到讲解员太过强烈的主观性。“反正不比导游这份工作轻松。”郑春梅思考片刻,笑着总结道。
面对不同听众,讲解各有特色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团队里,每个人的身份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走到一起:服务别人,快乐自己。
劳丽华今年还在桂林读大学二年级,趁着寒假回家,专程赶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帮忙”——她已经加入讲解志愿者团队三年多了。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团队时,劳丽华才上高二。对她而言,这既是帮助他人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每次拿到讲解词我都先问自己,如果我是观众,希望知道什么?我的知识积累不像专家那样系统,而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展览,跳跃着展开。”为了能够应对观众的提问,张鹏常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博物馆展览的参观来“充电”。
除了知识储备,劳丽华说,她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受众群体。“如果我发现队伍当中老年人比较多,我语速会放慢、增加一些贴近老年人生活的话题和他们来沟通;如果我发现观众中年轻人比较多,我会通过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头饰等时尚话题来引导他们;如果给小孩讲解,我不会增加历史味太浓的知识等等,我只会引导他们去如何发现其中有趣的细节”。
帮助别人,收获比付出多
“好多人不理解,当个志愿者还那么费劲,可是我们觉得值。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奉献,其实也有收获,收获的不是金钱、荣誉,而是通过互动增长的知识和见解。我们中有学历史的老师,有忙着开店的生意人,也有行政单位的公务员。我们通过服务互相切磋,和大家分享这些故事,宣传广西,这就是我们志愿者的收获”。
50岁的讲解志愿者粟霞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接触志愿者工作两年多时间,“收获”是她最大的感受。
粟霞说,每次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她都会看到许多观众,与别人相互交流,说说笑笑,她觉得很快乐,很满足。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有的是专家,有的是大学教授,有时游客问的问题自己很难答上来,她便会虚心请教,并记下来回家查阅资料。
粟霞并不觉得这么做很尴尬,“山外有山”,她把别人讲的认真记下来,核实后再回过头来讲给其他人听。都说志愿者付出了很多,但她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彼此成就的过程。
坚持前行
让大家爱上博物馆
刚服务满一年的讲解志愿者梁海向记者笑说,其实最早做志愿讲解时,他还是觉得有点尴尬,因为需要在门口吆喝一句“想听讲解的观众请到这边来”,才会有几个观众走过来。“我说我是志愿者,有的观众第一反应就是问:你收钱吗?我反复说不收钱,才会折返回来听”。而现在,只要看到他胸前的身份牌,观众会主动提要求:“能给我讲讲吗?”
这种变化,让梁海觉得很有成就感。“可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现在很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在以大众愿意接受的姿态,如采用数字媒体、微博、语音导览等多种方式,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我们讲解志愿者,正好起到了桥梁作用”。
博物馆的大门是实实在在地打开了。但梁海发现,还有很多人认为博物馆是只来一次的地方,“这是一个误区”。
梁海说:“博物馆是收藏人类记忆、珍藏民族灵魂的地方,不是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心灵休憩所,是人可以静心思考和回忆的地方,是城市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现在博物馆的硬件上去了,更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我们这些讲解志愿者,也是软件上的一环。虽然我们不是馆里的专职人员,但既是特殊的观众,也是馆里往外的延伸部分,与观众的交融感很好。有的志愿者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愿意做学者型的讲解员,而我更愿意把观众带进博物馆,让观众爱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