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00万人脱离穷根——广西大力实施扶贫移民调查

04.01.2016  11:50

  新华社南宁1月4日电(记者钟泉盛、黄浩铭)广西有538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到2020年,将帮助100万扶贫移民搬迁“下山”谋发展。记者近日在广西平桂、田阳、东兰等地采访了解到,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合理规划配套产业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

  集中、分散安置相结合确保扶贫移民“搬得出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河池市东兰县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内,是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部分群众分散居住在基础设施差、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记者日前在田阳县“老乡家园”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现场看到,项目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有几栋楼已经封顶。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老乡家园项目占地约47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将安置3万名群众。到明年上半年,第一批约5000名搬迁对象就可以拎包入住了。

  “一套70平方米左右、三房一厅的安置房,总价约12万元。属于田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府按每人7000元的标准发放购房补助。群众如果有贷款需求的,可由政府协调,向农发行申请为期10年、最高8万元的低息贷款。目前已经有6000多户贫困群众申请迁入老乡家园小区。”田阳县扶贫办主任黄金说。

  在东兰县泗孟乡廷友移民安置点,一排排四层半的楼房已经拔地而起,有的搬迁户已经入住,有的还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泗孟乡党委书记龙毅告诉记者,这个移民安置点可安置76户群众,每户占地面积70平方米,贫困人口每人有6000元的建房补助,另外每户还可申请1.7万元左右的城乡风貌改造补贴。

  “我们是从25公里之外的大石山区搬下来的,我们家6口人,建房的材料加人工大概花了17万元,前几年在广东打工攒了些钱,另外向亲戚和银行借了近7万元,把房子建起来了,现在装修都是自己弄。这个安置点离乡里很近,乡公立幼儿园就在旁边,以后小孩上学、生活都比较方便。”廷友安置点搬迁户黄必尔说。

  强化产业配套让扶贫移民“留得住”“能致富

  2014年,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7.27万人,贫困率18.32%,长期以来,平桂偏远山区的一些乡村生存条件恶劣,农民分散居住现象严重。2015年以来,平桂管理区依托碳酸钙千亿元产业园区、旺高工业区两个园区,加快推进安置住房、社区卫生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可实现4.5万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

  记者近日在平桂管理区“平桂新城”集中安置点的项目施工现场看到,一期3栋18层的安置房已经开工建设。

  “我们不是为了安置而安置,贫困群众从山上搬下来了,要确保他们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平桂管理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建军说,在平桂新城集中安置点内,管委会还规划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学设施,此外还将建设医院、体育场、就业培训中心等配套设施。贫困群众搬迁到新城后,可保留原有农村户口,并享受就学、就医的城镇居民待遇。

  在平桂新城项目几公里之外,就是贺州市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管委会主任邹雪群介绍,近年来,贺州市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碳酸钙产业。预计到2020年,平桂管理区碳酸钙产业的产值可达600亿元。

  “到2016年,还有120多条人造岗石生产线投产,届时企业的用工需求将达到6万至7万人。从山区搬迁下来的扶贫移民,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成为产业工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朱建军说。

  全面推进需完善后续政策扶持

  今后几年,随着易地搬迁的移民逐渐转移到安置点居住,他们的后续发展也就成为是否能成功脱贫的关键。部分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做好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制定和完善搬迁村民后续扶持政策,才有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记者在田阳、东兰等地调研发现,不少易地搬迁的移民在安置点内的新房做装修,还有的移民虽然搬出来了,但每天仍不辞劳苦地回到原来住的山区种地维持收入。安置点周边的配套产业仍待完善,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比较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家华认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路解决得好坏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成败的关键因素,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在贫困地区,当地的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在当地就业、创业的难度较大,大规模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并不现实。劳动力外出打工可以解决当前部分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各地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以差异化竞争来获得市场空间。(完)

 

[责任编辑: 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