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养牛,明年牛养我”
肉牛规模养殖让贫困户看到脱贫希望。图为白圩镇肉牛养殖场。
“第五分社负责人:黄福全,贫困户;投资额:20万元。”
12月28日下午,记者在上林县明亮镇万古村塘广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该村村民黄福全时,第一件事就是向他求证养殖场门口张贴的那张布告信息——20万元不是小数字,一个贫困户从哪里筹集到这么多资金?是谁给了他“大手笔”投资的底气?第五分社的名单上还有好几户并非贫困户,他们凭什么答应让一个贫困户做分社的“当家人”?
但当黄福全与记者握手时,第三个问题似乎已经迎刃而解:这只右手关节突出,连手心的皮肤都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磨得十分粗糙;五个手指遍布一道道细小的口子,堪称这位踏实肯干的农民最有说服力的“名片”。
黄福全告诉记者,他曾一度认为自己这么多年都是“时运不济”:初中毕业后,他也曾跟着同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患病的父母,黄福全一直不敢离家太远,只能选择在上林县周边做些零碎活。“一天几十块钱工钱,也就勉强够日常的开销。”黄福全说,由于自家条件不好,已经36岁的他一直没能谈上对象,“感觉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没什么希望。”
“贫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贫困户没有了脱贫的希望。”万古村党支部书记黄新伦一语破的:“扶贫先扶志,只有树立标杆、以大户带贫困户,让贫困户看到希望,产业扶贫才有根本的动力。”
黄支书所说的“标杆”之一,就是第四分社的负责人、被大家誉为“女强人”的村民黄佩文。这位现年56岁的农村妇女先后投入了70多万元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是万古村所有养殖户中投资额最大的一户。她还承包种植了100多亩的甘蔗和70多亩油茶。当记者在分社附近找到她时,她还在忙前忙后接待一家来自南宁市的信用评级机构,“只要评级通得过、有人给贷款,我就打算再引进两三倍的牛犊。”黄佩文说。
黄佩文并不是传说中的“土豪”。实际上,她曾在上世纪90年代投资失败,不仅赔光了全部家产,还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丈夫由此一病不起,未成年的子女还在等钱上学。“那几年我都是咬着牙挺过来的。”黄佩文告诉记者,养猪、种甘蔗、种油茶,“只要能挣钱、不违法的活我都干”,几年下来又攒起了一份厚实的家业,堪称万古村的“励志典型”。2015年11月,上林县将肉牛养殖作为扶贫产业重点项目推广,黄佩文在家人的支持下再度“放手一搏”,出任第四分社负责人,带领5户贫困户养起了41头牛犊。
“镇里、村里的干部都说要‘大户带贫困户’,怎么带?支书说,带他们养牛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大伙都明白,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今年我养牛,明年牛养我。”黄佩文说,跟她合作的贫困户,家庭再困难都没关系,关键是得肯下功夫干活,“党的好政策明摆着,我这个快60岁的阿姆都闲不住,你还好意思坐在那里等天上掉馅饼?”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广肉牛养殖,上林县给予每户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牛犊补贴1万元,并按每头牛最高保险额度8000元给予保险补贴,每个贫困户还可享受2万元额度的贴息贷款,牛出栏时政府还给予每公斤1元的回购补贴;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努力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并给合作社的牛栏安装了全天候的视频监控。
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了黄佩文这样的“励志典型”带动,包括黄福全在内的万古村18户贫困户决心加入合作社。黄福全在村里的帮助下贷了款,又借遍了亲戚朋友,硬是筹措了20万资金用于初期投入。为了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黄福全不仅自己动手建牛舍、扫牛棚,还起早贪黑收割牛饲料;即使口袋里揣着几千元的“公款”,这位分社负责人上街谈生意时连一碗米粉都不肯多吃。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们不甘落后,不仅悉心养护牛犊,还认真学习养牛技术,一年下来,合作社圈养的231头牛无一死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换来了收获的喜悦:今年11月中旬,首批出栏的96头肉牛为合作社带来了141万元的收入。扣除牛犊、饲料及人工成本,平均每头牛净获利约5000元,不少贫困户实现了“年头养牛,年尾脱贫”。记者离开万古村时,几位分社负责人正在商议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获益。
据了解,截至11月底,上林县已拨付肉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资金1690.8万元,已有71个肉牛养殖合作社、1187户得到金融部门贷款金额6653万元用于发展肉牛养殖;全县已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85个,养殖肉牛逾3万头,共有2797户贫困户参与其中。此外,该县还成立了各类种植合作社42家,产业扶贫成效初显,更多的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中、在邻居们的收益中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迈出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