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求吃饱到要吃得健康
▲市民在生鲜超市挑选海鲜。
美食总是我们生活中永恒不变的话题,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食物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变迁,是城市变化的最好见证。
从水街的老友粉,到我市的第一家“洋快餐”,再到如今的四海珍馐,40年仿佛浓缩在一瞬间,舌尖上的变化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也折射出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有啥吃啥只求吃饱,到想啥吃啥,既要吃好又要吃得健康,人们在食物选择和对吃的追求变化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体验。
传承:对一碗粉的眷恋
许多南宁人的一天,是从一碗老友粉开始的。谦和、包容的南宁,为传统美食走上舞台创造了天然机会。
“师傅,二两老友,微辣,少酸……”在龙胜街的邕味饮食店里,简单的几个字,将食客与煮粉师傅之间无比熟悉的关系表露无遗。
“没有原因,这么多年来,就喜欢吃这里的老友粉,闻到这股味儿就觉得亲切。”住在附近的老人莫女士说,这一碗地道的粉不光是嘴里的满足,更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邕味饮食店的老板彭永忠曾带着老友粉出战全国美食竞技节目,让老友粉走出了南宁。继承父业的彭国樑表示,将继续传承传统美食,不放弃追求,寻求更宽广的发展之路,为传统美食注入新元素。
中午时分,天天生榨粉店里人头攒动,老板黄天玲招呼着熟客。在上个世纪80年代,黄天玲从母亲手中接过生榨粉的手艺,一做就是三十年。尽管岁月变迁,但黄天玲的初心不改,“我把这碗粉当作自己的饭碗来做,做不好,饭碗就没了。”
如今的天天生榨粉,走出了水街,进驻了万象城、万达、梦之岛等高端综合体,黄天玲说,一碗粉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是时代给了她机会和条件。
老友粉走出了南宁,生榨粉闯出了天地,改革开放40年,每一位南宁人都是时代变化的亲历者,一碗粉陪着大家成长,在时代的浪潮中,百姓们对一碗粉的记忆依然深刻,因为这碗粉已经成为南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到老友粉和生榨粉,就能想到故乡。
纳新:对“洋快餐”的新奇
传统美食对南宁人来说是刻在心底的烙印,“洋快餐”的落户则对南宁人的饮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000年,广西第一家麦当劳落户南宁,开业那天挤满了顾客,现场十分火爆。时隔18年,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农清华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在开业前的那晚,在麦当劳的门口放置了隔离栏,担心开业当天出现密集人流。事实证明,开业当天确实人流密集,许多市民争相来品尝这名声在外的‘洋快餐’。”那时,上麦当劳吃西餐是一件很时尚的事,用餐后还要与招牌留影。
随后,各种“洋快餐”不断进驻南宁,原来电视里的景象逐渐变成现实,仿佛一颗颗石子打破了沉寂的湖面,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南宁的餐饮越来越国际化,这不仅带给南宁人进食口味上的变化,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传统美食和国际美食和谐共处,丰富了南宁市民的餐桌,也让市民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转变:对“吃得好”的追求
百姓餐桌日益丰富,南宁人对多元化美食的追求越来越高,带动了餐饮行业的大发展。南宁是一座融合的城市,从最初的本地特色菜,到粤菜、川菜等不同菜系的涌入,物质供给的逐步丰富,使百姓的餐桌开始丰盛起来。到2000年前后,饮食讲档次、讲特色成了百姓们追求的目标,也催生了一批餐饮行业品牌。
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广西工作区主任,南宁餐饮行业工会主席梁海宁从事餐饮行业35年,对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餐桌上的变化,他形象地概括为:从丰富生活到讲究生活,再到品味生活三次转变。梁海宁说:“如今南宁老百姓不仅食材上讲究营养搭配,更讲究环保、无公害,讲究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讲究进餐场所的氛围,一批主题餐厅迅速进入百姓生活。”
在宁家鲜生体验中心里,55岁的市民洪霞和姐妹们享受着海鲜大餐。“这里环境很舒服,卫生干净,服务周到,海鲜种类十分丰富,还有进口螃蟹,吃得健康又安全。”洪霞说。
如今,怎么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南宁人饮食结构变化的导向。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出口贸易越来越畅通,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的品种越来越多,只需动动手指,新鲜美味的食材就能送到家。
在南宁,各类饮食店铺鳞次栉比,老百姓随时随地就能享受南北大餐、异国风味,四海珍馐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40年来,百姓餐桌上的记忆也成了历史符号,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