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灰黑蓝”到“五彩缤纷”

08.07.2018  19:38
  服装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活色生香的服装不仅是经济发展最为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进步最为鲜活的生动记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无不展示出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时尚、美丽的追求。

   1970年代的“灰黑蓝

  家住新竹社区退休多年的朱桂兰阿姨对40年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产劳作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她说,那时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基本都是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个家庭在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穿戴单一朴素。

  “那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物资匮乏,老百姓也没啥钱。要买衣服只有国营的南宁百货大楼一个去处,而且还得有布票。如果光有钱没票,人家也不会卖给你。布票也是每家按年龄、按人口限量的,想买件衣服布票都要攒好久。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穿新衣更是一种奢望,基本上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朱阿姨回忆道。

  “1976年我结婚了,那年我25岁,正是年轻爱美的年纪,但受条件限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大多是灰土灰黑的颜色。最珍贵的就是结婚时穿的那件绿色‘的确良’薄外套,是我妈托了好多人在南宁百货大楼买的。当时的我欣喜若狂,像个孩子似的在镜子前面晃了好久,开心得一晚上都没睡好觉。”朱桂兰笑着说,那时,市面上才开始出现“的确良”,能有一件挺阔不皱、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的确良”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时髦。

   1980年代的“喇叭裤

  和朱桂兰阿姨一起参加腰鼓队的黄天仙阿姨今年67岁。她回忆说,刚结婚那会儿,正好赶上改革开放,所以结婚时有幸穿了一件棉质粉底儿碎花的布衫。“就这打扮,在那会儿,洋气着呢。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年青一代接受到了更多潮流信息。“80年代那会儿,已经开始流行大喇叭裤、健美裤、红色的大裙子,那会儿年轻人基本上人手一件。”朱桂兰笑着说道。

  “那会儿流行喇叭裤,我还专门把自己的裤子拿去裁缝店改成喇叭裤,裤脚非常宽,走起路来像两把扇子。”黄天仙阿姨回忆道。

  “改革开放之后,裙子开始兴起,我特意挑了很多布料,拿去裁缝店做成裙子,夏天穿时比穿裤子凉快多了。”朱桂兰讲到,南宁的夏天很热,许多女孩子都很喜欢穿裙子。

  “那会儿很流行自己打毛衣,去商店买几斤毛线,回来自己织,虽然暖和,但穿上身比较笨重,现在我冬天喜欢穿羊绒毛衣,又轻又保暖。”朱桂兰笑着说。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90年代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款式新颖的各类服装琳琅满目。服装的面料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棉、麻、丝、绒、皮、化纤、各种混纺应有尽有。

   21世纪的“五彩缤纷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衣服颜色早已从单一变成了五彩斑斓。朱桂兰说:“儿子结婚时,我给自己买了一套大红色的真丝唐装,虽然老了,但是爱美的心始终没变。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都有条件爱美,人人都有追求美和时尚的权利,“现在每天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服,配什么挂饰,搭什么丝巾,我都会花时间研究。时代不同了,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朱桂兰阿姨一脸幸福地说,她很喜欢自己搭配衣服。

  “一有空,我就会约上几个姐妹去新和平商场买衣服。现在,不仅有实体店卖款式各样、颜色各异的衣服,还可以在网上买到好看又便宜的衣服。”黄天仙阿姨感慨道。“20年前,我在学校搞演出,我们队只有一身颜色单调的长袖长裤,现在就连我们社区的腰鼓队都有10多套衣服根据不同节日来搭配呢。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变化。从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注重名牌到DIY个性服装,每一个变化都体现了时代的进步。40年来这些衣食住行的细微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真实写照,更是国家强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