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织牢保障网

14.03.2016  07:59

织密织牢保障网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特派记者  许丹婷  蒋予昕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摘自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未来20年是我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针对广西存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关。

提升年老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成为不少广西代表、委员所关注的内容。

循序推进延迟退休

设置个人弹性空间

退休政策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和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延迟退休方案将在今年推出,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一涉及亿万劳动者的话题,引起广西代表、委员热议。大家表示,作为应对老龄化的直接措施,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既能弥补我国社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也能减轻养老金统筹支付压力,但由于其牵涉广泛,建议循序渐进。

钱学明委员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我国人均寿命延长的内在要求,同时按国际惯例,在欧美等国,退休年龄普遍为65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可行的,但不宜搞一刀切,应该充分考虑劳动者健康状况和单位需求。”

“以煤炭产业为例,这属于高强度的劳动行业,目前男性采掘工55岁退休,从事特殊工种的女工45岁退休。工人原本到了一定年龄就干不动,还要延迟退休,这不符合规律。”黄启江代表说,此外,煤炭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占产业成本的40%以上,延迟退休意味着企业和个人的社保支出总量将继续增加,不利于企业减负和释放生产力。他建议,在确保发放养老金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唐农代表指出,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领域,如医务人员、高等教师等,退休年龄可适当延长,但需要用人单位调整用人结构,既把“老人”留下来,也要让新人有发展空间。“主任医师达到相应年龄段后,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但作为专家留在医疗岗位、教学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这样更利于‘传帮带’,调动各方积极性。”

还有部分代表认为,延迟退休后职工缴费年限延长,利于养老保险基金运转,养老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大家达成共识:应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更多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考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为劳动者设置弹性空间。

统筹服务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何让百姓更好地“共享”养老?代表、委员们认为,应通过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城乡、区域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实现。

截至2015年,我区每个市县基本建有1家公办福利院或养老院、光荣院;每个乡镇都建有1家敬老院,共计1181个;共建成9328个五保村、2000多个农村幸福院。数量有了,质量能否满足群众要求?代表、委员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在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布局和服务水准上。

刘新文委员认为,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山区五保老人供养服务水平仍比较低。她建议,集中有限资金,做好基层养老机构规划;探索公建民营政策,盘活闲置院所;发展院办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明确供养责任,改善供养条件;加强院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相对城市更脆弱和滞后。”梁丽娜代表建议,扶持养老的政策、资金应多向农村倾斜。新农合要不断简化报销程序,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农村老人提供安全、廉价、方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今年,我区印发《广西市场化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至2020年全区90%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为了让城乡老人能享受更均衡的养老资源,肖莺子代表、刘慕仁委员呼吁,“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技术,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陈自力委员认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安全防范能力减弱,应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启动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他表示:“对普通老年人参保,财政补贴以占保费的1/3左右为宜;对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由政府兜底买单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