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音不改益传承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特派记者 李 贤 梁 莹
“你说的普通话怎么成了‘不懂’话?”作为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代表出差在外,经常会遇到这样善意的调侃。但他认为少数民族讲普通话带母韵乡音,并不是件丢丑的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少数民族既能讲普通话,又不忘本民族语言,这既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的体现,更是对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生动写照,两者兼容,岂不完美?”
两会上,卢献匾的发言引发了一些代表的热议: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现在能说会听本民族语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怎么办?城镇化进程中,古村落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消逝,保护传承有何良策?
推广民族语言要有好载体
“一次,我与一位彝族女孩聊天,随口问对方是否会说彝语,彝族姑娘很自然地说:当然会啊,谁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啊?这一刻,我真的被刺激到了,我是瑶族人,却不会说瑶话。”谈及少数民族语言,一位广西少数民族代表向记者诉说她的尴尬经历。韦丽萍代表则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本民族的语言和习俗几乎一无所知,对于他们而言,民族的差异只是显示在身份证上的不同。甚至很多现已年近花甲的上一辈,都已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危机,值得关注。
“如果孙悟空会讲壮话,壮族孩子会不会更加喜闻乐见?”卢献匾代表建议,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保护和发展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他表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进学校、进课堂。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等也应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传播传统文化。要把各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保护要乐民富民
“村里通了水泥路,大家住进了小别墅。可是,那些漂亮的小竹楼都去哪儿了?”祝雪兰等多位少数民族代表发现,近年来,我区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但也伴随着民族传统村舍不断消失、民族特色文化逐渐失落,故乡变得陌生,年轻人只能在老一辈的回忆那里“回味”民族传统。
“我们那儿有特色的古村寨、各种精致的民族传统工艺等正逐渐消失。”苗族代表蒋锦坤说。
对此,卢献匾代表表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依靠政府部门调动各方参与,培育全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发展旅游与保护传承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同时,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效统一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以民间千家万户为依托,在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注重传承与发展。加大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投入,保障对优秀作品创作的资金支持。注重保护培养民间艺人,对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扶持补助;注重培养乡、村(居)青年民间艺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众监督制度,使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培育全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理念。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