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教师 属桂林首次
核心提示:资源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化解山区教师紧缺难题。所谓“政府购买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掏钱,把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这是桂林第一次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引起了各县的关注。
8月3日上午,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的阿秋(化名)满怀期待地走进资源县第二小学,参加资源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的面试考试。如果阿秋面试合格,这位曾经的“临时教师”将有机会以一个全新的身份继续站在讲台上,随之而来的是其任教待遇的大幅提升。
所谓“政府购买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掏钱,把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记者从资源县教育局了解到,这是桂林第一次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
是什么原因,促使资源这个山区县走上这条完善教育的探索之路?而这样一种探索又能给桂林的山区教育事业提供怎样的启示?
教师编制捉襟见肘
位于桂林东北部的资源,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县。资源县全境处于越城岭西麓,金紫山、银竹老山的东南侧,资料显示,资源全县总面积294.171万亩,其中274.88万亩是山地,占93.44%。
特殊的地理条件,给资源县的教育带来了特殊的情况。
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西冲教学点是该县众多教学点的代表之一,这里群山环绕,地处偏僻,整个教学点仅有7名学生——— 之所以一定要在这里设置一个教学点,是因为如果没有它,这7名学生就要翻越大山到10多公里外的完小就读。
负责这7名学生共两个年级教学任务的老师只有1名,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
“受山区条件影响,资源全县的教学点数量较多、分布较散,每个教学点的学生却又比较少,类似西冲教学点这样单为几名学生设置教学点配备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资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局做过统计,资源县全境共有教学点100个,有学生3059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至少要配备314名教师,师生比接近1:10。但按照国家规定,农村小学的师生比应为1:23,大大低于当地的实际情况。
师生比的不协调,带来了人员编制的捉襟见肘。
资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资源县教育部门经相关部门核定的事业编制1162个。但实际上,资源教育系统当时在岗人员数量已经超编300多人,而另一方面,资源全县的教职工需求量多达1700人左右。
为此,资源县教育部门曾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考虑资源现实情况,增加教职工编制。但没多久,这扇大门因为政策原因被关上了。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提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根据这一精神,各级政府各部门开始精简人员编制。
在众多教学点日夜期盼补充教师的节骨眼上,已经超编的资源县教育局暂时没有了招聘教师的资格。
临时教师只能应急
一边是有限的编制,一边是亟需补充的教师缺口,如何化解两者间的矛盾?这样的难题摆在了资源县教育部门面前。
资源县教育部门和大多数地区一样,采用“学校聘请临时教师”的方式应急。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资源全县共有教职工1428人,另有临时教师172人,这172人分布在资源多个山区教学点,勉力支撑着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渴求。
但临时教师微薄的收入和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决定了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也不是一个能让教育质量得到较好保证的方法。
前文提到的应聘者阿秋,此前就是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的一名临时教师。
阿秋告诉记者,自己担任临时教师是与聘用她的学校签的合同,每个月工资1000元出头,没有社会保险。“最担心的,是合同5个月一签,寒暑假没有工资不说,工作并不稳定。”
阿秋清楚地记得,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在车田做临时教师,走30多里山路去上课,整个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因为教师资源有限,她要教语文、音乐等几门课程,但做了几年临时教师后,2000年前后,学校集中清退临时老师,她就突然“失业”了,只好四处再找学校任教。“完全没有合同的概念,临时老师其实就是临时工,随时会被遣散。”阿秋感慨道。
而另一方面,很多像阿秋这样的临时教师由于待遇微薄,劳务关系不稳定,常常只工作一段时间就离开了。据资源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教育部门会安排其他教师接手教学工作,但教师的更换,已经影响了教学进度,而学生也需要适应新的教师,难免影响学习。“在资源县一些特别偏远的教学点,如今都只有上了年纪的临时教师才能坚守。一旦这些临时教师离开,这些教学点难免面临停课的危机。”
其实,不单单是资源县,在公立学校任教却又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都大量存在,国内对这一群体也有过诸多报道。尽管这些临时教师们艰苦维系着边远山区义务教育的责任,但在现行体制下,如何给他们一个合适的身份、提供他们应有的待遇以保障教育的质量,依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
也正因此,在聘请临时教师应急的同时,资源县教育部门也在寻找彻底解决问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