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责任重大”
为了向广大青少年更好地展示、传承民族文化,广西博物馆通过主题课堂的形式走进校园,宣讲民族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小小绣球,承载民族文化
近日,在广西博物馆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们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地制作五彩绣球。红的、黄的、绿的……孩子们通过用五颜六色的珍珠泥均匀地涂抹在画有绣球造型的纸片上,绣球逐渐成形。看着自己绘制出来的五彩绣球,孩子们欢喜不已。
据了解,除了“三月三”期间的系列活动,早在节假日之前,广西博物馆就开展了一系列“三月三”主题课堂活动,目的是将这些极具代表的民族文化带进学校,通过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民族文化。
“‘三月三’是壮族特有的节日,它的由来是什么?”“这是我们壮乡的绣球,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做的吗?”……近日,在民主路小学开展的“三月三”进校园活动上,广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于静和罗丹认真地和同学们讲解着“三月三”以及绣球的来由,并细心地指导同学们做起简易的手工绣球。折纸片、粘纸条、挂上穗……活动一开始,学生们就将工作人员们围得水泄不通。来自5年级(8)班的李香秀是一位壮族小姑娘,她坦言,尽管自己是壮族,但是对壮族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如何制作绣球更是没有一点概念。
在于静的耐心指导下,李香秀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制作出自己的第一个绣球。“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卡纸绣球,但是我懂得了制作绣球的原理。”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绣球,小姑娘高兴得手舞足蹈,并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分享。
目标坚定,再苦再累也值得
别看同学们现场制作绣球非常容易,但是这背后却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同学们每做成一个简易手工绣球需要20多张圆纸片,20个绣球共需要500多张原料圆纸片,而这些正是罗丹和同事们忙碌了一个晚上才准备好的。
罗丹和于静都是广西博物馆宣教部的工作人员,她们的工作从今年3月开始就显得异常忙碌。安宁小学,民乐路小学,民主路小学……罗丹的工作本上,记者看见了密密麻麻的中小学校的名字。今年3月以来,她们分组搭档走进不同的学校,开展“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向同学们介绍传统民族文化知识。
“如今‘三月三’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我们应邀进校园普及民族文化活动明显比前两年多了很多。” 广西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黄璐告诉记者,以前“三月三”活动还没有成为广西公众假日,博物馆工作人员每年只需要在四五个学校中开展活动,但是自从“三月三”成为广西的公众假日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点聚焦独特的“三月三”民俗文化,单是今年“三月三”期间,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被邀请到近20个学校给孩子们开展相关民俗活动。
“每一次活动,除了要准备这些手工制作的原材料,我们还会再浏览一下‘三月三’的ppt课件,保证给孩子们讲解更到位。”“90后”小美女罗丹看起来十分疲惫,大大眼睛显出几丝红血丝。“虽然这段时间我和同事的工作安排得很满也很累,但是看到孩子们对自己民族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我们就会很开心。”
“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责任重大,我们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更多的汗水。”罗丹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陈媚 吴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