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体育局多举措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近年来,广西体育局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结合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特点,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民族体育资源,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推动民族体育普及和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动”起来
充分利用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壮族三月三” 民族体育欢乐节、京族哈节、歌圩运动会、百万群众健身走(跑)等浓郁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民族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近两年,自治区连续两年在全区各地举办“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实现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6157场(次),参与群众和游客超过120多万人次,吸引了河南、内蒙古贵州等省区及台湾、香港地区和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盟国家组队参赛,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活动成为享誉全国的体育品牌。还有4年一届的广西民族体育运动会,迄今已举办13届。所有竞赛和表演项目均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活动,其中抢花炮、板鞋竞技等广西传统体育项目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保留项目。
老少皆宜健身项目“火”起来
以太极拳和八段锦为切入点,大力推广“一平方米健身项目”,自2017年开展太极拳和八段锦推广普及活动以来,广西体育局开设培训班58期,培训了600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深入全区79家区直单位和各市、县培训2万余名健身爱好者,全区举行八段锦和太极拳展示活动近120场次,带动全区共136万多名群众参与两个健身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与此同时,在保留壮族、苗族、瑶族等区内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特色的基础上,创编了初级壮族舞健身操、少年儿童苗族舞健身操、中老年侗族舞健身操等29套“舞动广西”系列民族健身舞(操)。通过开展全区民族健身舞(操)大赛、民族健身舞(操)进社区活动,促进民族健身舞(操)的广泛开展和普及。
民族体育进校园“活”起来
以南宁市为试点,将民族体育纳入5类中考备选考试项目之一,从近年报考的情况看,民族体育类颇受考生欢迎,考生可以自行选择备选项目进行考试,开创了全国体育中考的先河。通过设立以民族体育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推进定点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在广西民族大学设立多个民族体育项目的基地、南宁师专设立陀螺基地、都安瑶族中学设立高脚马基地、武鸣民族中学设立绣球基地等,命名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等一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让民族体育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示范点。
民族体育保护和传承“热”起来
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广西民族体育研究发展中心、广西民族体育产业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这些研究机构和专家资源,开展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体质变化特征研究,形成了一批课研成果。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五级保护机制,充分挖掘整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年来,创建了马山县等一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广西体育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了传承发展民族体育的广西模式。
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起来
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中国(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规划》、《中越边境(广西)全民健身工程规划》,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场地保障。在“两项工程”带动下,2016—2017年广西体育局共筹措5.1亿元,建设了4797个体育健身场地,大大改善了红水河流域和边境民族地区市、县、乡镇、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
下一步,广西体育局将继续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民族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体育扶贫试点,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功能,推动体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