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慈善为何力量有限(体坛观澜)

04.05.2015  11:12

2015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近日在西安启动,今年参与学校达到340余所,覆盖近17万名学生,创历史新高。从2012年篮球季活动开始至2014年,全国已有22个省逾15万人次的小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

  活动规模逐年扩大,姚基金得到的捐款和捐赠是有力支撑。在世界体坛,体育明星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车王舒马赫为印度洋海啸捐款1000万美元;贝克汉姆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大使……姚明在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拼多年,在退役后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也将竞技价值向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拓展。

  但据姚基金工作人员介绍,“(钱)也就将将够用”,下一步还将考虑目前热门的“众筹”方式,吸收小额捐款。由此看来,即便是像姚明这样的号召力,体育慈善运作得也并不那么游刃有余。

  慈善氛围欠佳、意识淡薄,是我国体育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体育明星参加慈善活动是因为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还未植入职业习惯。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现有体育慈善基金会数量很少,大多成立于2005年之后与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体育慈善基金会建设已经远远落后:既在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存在设立资金门槛过高,  体育慈善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体育社会组织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社会组织之一的慈善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保系统覆盖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支持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体育慈善缓解了体育课质量不高和资金不足的问题。

  体育明星作为受人关注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享受较多社会资源的人群,但仅凭个人“帮助他人”还是力量有限。随着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调控,社会体育服务提供由单位制走向社会化。这个过程,对体育社会组织产生大量需求的同时,也终将迎来体育社会组织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