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迁坟挖出20余具清代石棺 展现本地墓葬习俗
墓主后人在南宁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挖掘清理石棺内的物品
石棺墓位于一片山坡上的坟墓群里,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赵敏/文 刘增璇/图)12月29日、30日,青秀区仙葫管委会五合社区牛湾高坡村民在挖土迁祖坟时,意外地挖出20余具石棺和三合土棺。据相关家属介绍,这些祖坟是清朝年间下葬的,已有数百年历史。石棺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30日中午,在考古专家的配合指导下,陈五新和家属打开石棺一探究竟。
村民迁祖坟挖出多具古石棺
为配合附近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29日上午,五合社区牛湾高坡村民陈五新和家属开始动工挖掘迁坟。刚动手挖掘第一座祖坟,他们就发现了一具石棺,墓碑上刻有“咸丰二年二月十九日未时在家内寝,距生嘉庆庚生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时”等字样。从墓碑上的碑文判断,是清朝一七品官员的元配夫人莫氏之墓。
陈五新等村民一直挖到当天傍晚6时,挖掘过程中发现有十几具石棺或三合土棺,还有用石板、青砖等砌成的石棺,场面罕见。透过一具被破坏的石棺,众人看到里面有枕头、衣物等。因担心古物被氧化,大家不敢随意打开。出于安全考虑,他们还请人整夜进行看守。
3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牛湾高坡。有工人正在现场挖掘,周围一片施工的场面。有几具石棺已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目测长约2米、宽1米。而墓碑上的字迹已经被风雨侵蚀,辨认不清。
石棺密封性好骨骸保存完整
村民们测量了其中3座被挖掘出来的石棺墓,其中一座是合葬,另两座是单首葬。合葬石棺的长度是2.3米、宽1.5米、高1米,石板缝隙用石灰黏合。
那么,这些石棺里面有什么秘密呢?南宁市博物馆考古队副队长黎文宗表示,因为石棺墓的家族成员在现场挖掘,是有主人的坟墓,所以开棺工作需要经过家族成员商量才能打开。
当天,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陈五新及家属自己动手打开了其中一具石棺。记者看到,安置在石棺里面的骨骸保存完整,身上覆盖有纺织物,两条腿骨依稀可辨,石棺内还有衣物、其他陪葬品等。
黎文宗分析认为,“它是以石板、三合土作为外椁,里面再套一个木的棺材,所以它的密封性非常好,空气和其他细菌不容易侵入到里面,尽管里面的木棺材已经腐朽完了,但人骨保存完好。”
清代家族墓葬展现墓葬习俗
据陈五新等家属介绍,这些祖坟是清朝年间下葬的,如嘉庆、咸丰年间等,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陈五新说,根据族谱记载,由于其祖上较为富裕,便在此处购置了一块地,专门用于安葬家族中过世的族人。
经初步考察,黎文宗表示,这次的发现基本上是一个清代的家族墓葬,其中有两座坟的年代稍早一点,是明末清初,这对于研究南宁本地的墓葬习俗有一定的帮助。随墓葬出土的物品均属墓主后人所有,建议可以将一些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物品捐赠给文物部门进行研究。陈五新和家人表示,如果确有历史研究价值,他们会考虑捐赠出土物品。
据了解,在明末清初时期,南宁周边的下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次葬的,就像村民发现的这具石棺;另一种方式是二次葬,类似瓮罐安葬的方式。
这两天,村民们共挖掘出石棺或青砖石板、三合土棺20多座。目前挖掘工作还在进行中,具体情况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论证。
【 编辑:邓达 作者: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