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物”做出大产业 淮山走进寻常百姓家餐桌
他被人美称为“薯王”,他颠覆了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犁翻式耕作模式,他喜欢在田野间填补空白,他让过去难得一见的淮山,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他就是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农业(淮山) 项目首席专家、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特聘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2014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韦本辉。
初次见到韦本辉研究员是在自治区党委礼堂的入口大厅,他正在和其他的获奖者准备第二天广西科技奖的颁奖活动,特意抽出空余时间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相对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韦本辉本人更像是隔壁邻居的一位长者,很随和,平易近人,见有的记者还没有到,他先聊起了另一项自主研发的粉垄技术。
粉垄农耕新方法颠覆传统农耕模式
什么叫粉垄?韦本辉解释说:“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粉,就是改变传统犁耙耕作方式,利用发明的螺旋型钻头,把土壤粉碎成颗粒状,有碎粉之意;垄,就是螺旋型钻头耕作中,将土壤自然地悬浮成垄(厢),可直接播种作物。”韦本辉团队研制的粉垄农耕新方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改革民传统方式,将耕层下移,合理增加并利用耕作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实现活土保水,为农作物创造了单位面积上松土量增加且保水、透气的土壤生态环境。
有人曾建议韦本辉为这个新技术改一个更好记的名称,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粉垄”二字再恰当不过。如今,粉垄技术已在国内农学界小有名气,韦本辉则几乎成为了“粉垄”的代名词。袁隆平每次见到韦本辉,都跟他开玩笑说:“粉垄来了,粉垄来了。”
粉垄技术自2008年发明以来,目前已经在全国大江南北推广开来,现在这一技术在全国已经推广开,在广西、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20个省区推广试种都已经获得了成功。在介绍起这项技术的时候,韦本辉说将来会在全世界进行推广应用。
袁隆平院士有一个公式:良种+良田+良法。即中国粮食作物单产要确保持续性的增产与提高,就必须按照这“三法”,三者缺一不可。多年来,多少农业科研人员在良种、良田的研究上有着惊人的成果,在良法(即种植方法)上也有所研究,但从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说起研发这一技术的初衷,韦本辉说人类的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通过耕种方法的改进去实现增产,是自己一直最求的目标,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起唤醒土地的本能。
“小作物”成为大产业
淮山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高效栽培技术使韦本辉获得了2014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韦本辉本人还是国家农业(淮山) 项目首席专家。
“淮山鲜薯浑身是宝,但长期以来,品种少,传统种植方法不当,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了鲜薯的发展。”2001年,韦本辉就任经济作物所所长兼书记时,并不去“抢占”当时只有花生和大豆的两种作物研究,他想起了看似很不起眼的淮山作物,“这种薯类,亦粮亦菜,还能当药材,必会小作物、大产业”。
有人曾评价说:“如果不是韦本辉,也许人们至今不会意识到淮山这项不起眼的薯类作物,原来还可以充当旱地作物结构性调整的主力,为农业增收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贡献。”
对于这一评价,韦本辉觉得正是缺乏人关注,他才选择薯类作物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确,在韦本辉“盯上”淮山药之前,这种曾是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在作物学家那里也似乎一直扮演着被遗忘的角色。
在韦本辉选择研究淮山药之前,我国的淮山药被视为小作物,几乎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使用的品种几乎都是农家传统叫法,全国的品种选育找不到相关研究资料。带着几位年轻科技人员,韦本辉几乎跑遍了广西和全国一些淮山药产区,很快从国内外收集了37份淮山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试验。
2007年起,韦本辉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育种实验,促使其在广西开花结果。经将广西等南方品种北移到湖南、江西等地,及山东、河南等北方品种西扩至宁夏等地种植,提出“南薯北移、北种西扩”品种利用策略,及以“两早、一拱、一防、一增、一喷”为特征的“21111”高产栽培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完善定向结薯和推出淮山粉垄高效栽培新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应用,使广西和全国淮山单产提高20%以上。
说起自己的研究成果,韦本辉颇为自豪,“15年来,我们从零开始研究,到现在淮山品种的逐渐丰富,半糯型淮山优良品种“桂淮7号” “桂淮8号”等高产特色新品种5个、后备品种39个是淮山产业做大做强重要的品种支撑,为我国淮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套的“经纬性”支撑技术,促进全国淮山种植面积由2008年300万亩左右发展到近700万亩。”
“小作物”成为大产业
淮山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高效栽培技术使韦本辉获得了2014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韦本辉本人还是国家农业(淮山) 项目首席专家。
“淮山鲜薯浑身是宝,但长期以来,品种少,传统种植方法不当,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了鲜薯的发展。”2001年,韦本辉就任经济作物所所长兼书记时,并不去“抢占”当时只有花生和大豆的两种作物研究,他想起了看似很不起眼的淮山作物,“这种薯类,亦粮亦菜,还能当药材,必会小作物、大产业”。
有人曾评价说:“如果不是韦本辉,也许人们至今不会意识到淮山这项不起眼的薯类作物,原来还可以充当旱地作物结构性调整的主力,为农业增收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贡献。”
对于这一评价,韦本辉觉得正是缺乏人关注,他才选择薯类作物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确,在韦本辉“盯上”淮山药之前,这种曾是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在作物学家那里也似乎一直扮演着被遗忘的角色。
在韦本辉选择研究淮山药之前,我国的淮山药被视为小作物,几乎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使用的品种几乎都是农家传统叫法,全国的品种选育找不到相关研究资料。带着几位年轻科技人员,韦本辉几乎跑遍了广西和全国一些淮山药产区,很快从国内外收集了37份淮山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试验。
2007年起,韦本辉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育种实验,促使其在广西开花结果。经将广西等南方品种北移到湖南、江西等地,及山东、河南等北方品种西扩至宁夏等地种植,提出“南薯北移、北种西扩”品种利用策略,及以“两早、一拱、一防、一增、一喷”为特征的“21111”高产栽培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完善定向结薯和推出淮山粉垄高效栽培新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应用,使广西和全国淮山单产提高20%以上。
说起自己的研究成果,韦本辉颇为自豪,“15年来,我们从零开始研究,到现在淮山品种的逐渐丰富,半糯型淮山优良品种“桂淮7号” “桂淮8号”等高产特色新品种5个、后备品种39个是淮山产业做大做强重要的品种支撑,为我国淮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套的“经纬性”支撑技术,促进全国淮山种植面积由2008年300万亩左右发展到近700万亩。”
餐桌上的“奢侈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淮山不但兼具粮、菜、药等多种功效,营养价值高,更重要的是,其种植适应性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是一种高产、优质的“小作物”。
韦本辉介绍,淮山淀粉含量与马铃薯相当,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经济价值及蛋白质总量,均比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高出1倍以上,市场价每公斤在3~20元之间。近年来,我国淮山发展迅速,种植区域范围逐步扩大,估计全国种植面积已达700万亩以上,按照平均亩产1500公斤计算,全国淮山药年产量达105亿公斤。
韦本辉算了一笔账:这些淮山折算成稻谷不下21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耗粮300公斤计算,可养活约7000万人。“可见,淮山药的种植与生产,不仅能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人们的餐桌,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韦本辉说,利用非粮耕地发展淮山,不失为辅助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选择。
最让韦本辉骄傲的是,10年前淮山还是餐桌上的“奢侈品”,现在大部分菜市场都有卖,淮山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已过花甲之年的韦本辉说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正值“当打之年”,自己会继续做下去。在科研之余还会练练书法,在韦本辉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科研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自己的书法作品,科研与书法成了韦本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