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广西农民增收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确保202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及37个配套文件,指导各地开展农民增收工作。从“十二五”前三年看,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农民增收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由于农民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增长乏力,影响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略慢于全国平均水平,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十二五”前三年农民增收特点
(一)增收速度加快,总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前三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速分别为15.1%、14.8%和13.0%,年均名义增长14.3%,比“十一五”年均名义增长12.7%提高1.6个百分点。前三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和超过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的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增长速度(13.9%)。
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1元,比2010年增加2247.6元,年均增加749.2元。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水平相当于全国的比重由2011年的75.0%提高到2013年的76.34%。
(二)工资性收入和非农收入比重上升,纯收入质量提高。 在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达到39.9%,比2010年的37.6%提高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8.7%、1.0%,比2010年分别提高1.3个、0.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占50.4%,比2010年下降4.8个百分点。2010年和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2010年和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2013年 | 2010年 | 2013年比2010年提高比重(百分点) | ||
绝对值(元) | 比重(%) | 绝对值(元) | 比重(%) | ||
全年纯收入 | 6791.0 |
| 4543.4 |
|
|
一.工资性收入 | 2712.0 | 39.9 | 1707.2 | 37.6 | 2.3 |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 3420.0 | 50.4 | 2510.2 | 55.2 | -4.8 |
(一)第一产业纯收入 | 2943.0 | 43.3 | 2236.6 | 49.2 | -5.9 |
1.农业收入 | 2008.0 | 29.6 | 1577.7 | 34.7 | -5.2 |
2.林业收入 | 185.0 | 2.7 | 124.7 | 2.7 |
|
3.牧业收入 | 654.0 | 9.6 | 483.7 | 10.6 | -1.0 |
4.渔业收入 | 96.0 | 1.4 | 50.5 | 1.1 | 0.3 |
(二)非农产业纯收入 | 477.0 | 7.0 | 273.6 | 6.0 | 1.0 |
1.第二产业纯收入 | 93.0 | 1.4 | 60.9 | 1.3 |
|
2.第三产业纯收入 | 384.0 | 5.7 | 212.7 | 4.7 | 1.0 |
三.财产性纯收入 | 71.0 | 1.0 | 33.8 | 0.7 | 0.3 |
四.转移性纯收入 | 588.0 | 8.7 | 292.3 | 6.4 | 2.3 |
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43.3%,比2010年的49.9%下降5.9个百分点,呈逐渐下降态势;非农收入(即第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7.0%,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呈逐步上升态势。拉动非农收入比重提高的因素,主要是第三产业收入增加明显,比重提高较快,表明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13年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4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与2010年、2011年、2012年的3.76:1、3.60:1、3.54:1相比持续缩小。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从91个县域看,东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10542元,那坡县最低,为4025元,仅相当于东兴市的38.2%,相当于广西水平59.3%。与2010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县相当于最高县的37.5%,相当于广西水平的57.2%,分别提高0.7、2.1个百分点。
(四)工资性收入是增收重要支撑,转移性收入成为重要补充。 2011-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6.7%,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提高3.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比家庭纯收入的贡献率40.5%高4.2个百分点;在纯收入年均增长14.3%中,有6.4个百分点是农民工资性收入拉动,比家庭经营纯收入5.8个百分点高出0.6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10.9%,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48.5%下降到40.5%,下降了8个百分点;在纯收入年均增长14.3%中,有5.8个百分点是家庭经营收入拉动,低于工资性收入拉动幅度。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对纯收入的贡献率仅为31.4%,比“十一五”时期的贡献率下降1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4%、7.6%,分别比“十一五”时期的贡献率提高2.4个、0.8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26.2%,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3.2%,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在纯收入年均增长14.3%中,有1.9个百分点是农民转移性收入拉动,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补充。
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8.1%,对纯收入的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0.8%提高到1.7%,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情况详见下表。
2010年至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情况 | ||||||
指标名称 | 2013年绝对值(元) | 2010年绝对值(元) | 2013年比2010年 | |||
增加额(元) | 年均增长(%) | 贡献率(%) | 拉动年均增长百分点(个) | |||
全年纯收入 | 6791.0 | 4543.4 | 2247.6 | 14.3 |
|
|
一.工资性收入 | 2712.0 | 1707.2 | 1004.8 | 16.7 | 44.7 | 6.4 |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 3420.0 | 2510.2 | 909.8 | 10.9 | 40.5 | 5.8 |
(一)第一产业纯收入 | 2943.0 | 2236.6 | 706.4 | 9.6 | 31.4 | 4.5 |
1.农业收入 | 2008.0 | 1577.7 | 430.3 | 8.4 | 19.1 | 2.7 |
2.林业收入 | 185.0 | 124.7 | 60.3 | 14.1 | 2.7 | 0.4 |
3.牧业收入 | 654.0 | 483.7 | 170.3 | 10.6 | 7.6 | 1.1 |
4.渔业收入 | 96.0 | 50.5 | 45.5 | 23.9 | 2.0 | 0.3 |
(二)非农产业纯收入 | 477.0 | 273.6 | 203.4 | 20.4 | 9.0 | 1.3 |
1.第二产业纯收入 | 93.0 | 60.9 | 32.1 | 15.2 | 1.4 | 0.2 |
2.第三产业纯收入 | 384.0 | 212.7 | 171.3 | 21.8 | 7.6 | 1.1 |
三.财产性纯收入 | 71.0 | 33.8 | 37.2 | 28.1 | 1.7 | 0.2 |
四.转移性纯收入 | 588.0 | 292.3 | 295.7 | 26.2 | 13.2 | 1.9 |
(五)年均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1年 - 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4.3%,比全国平均水平14.5%低0.2个百分点。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仅相当于全国的76.3%,比全国少2105元,比2012年的1909元有所扩大。其中,工资性收入少1313元,占总差额的62.4%,家庭经营性收入少374元,占17.8%,财产性收入少222元,占10.5%,转移性收入少196元,占9.3%。2010年至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情况详见下表。
2010-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情况 | |||||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广西 | 总量(元) | 4543 | 5231 | 6008 | 6791 |
增幅(%) | 14.1 | 15.1 | 14.8 | 13.0 | |
全国 | 总量(元) | 5919 | 6977 | 7917 | 8896 |
增幅(%) | 14.9 | 17.9 | 13.5 | 12.7 | |
与全国差额(元) | -1376 | -1746 | -1909 | -2105 | |
广西相当于全国(%) | 76.8 | 75.0 | 75.9 | 76.3 |
二、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原因
(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一是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从2010年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以及加快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集区建设,保持了工业较快发展,促进了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造了机会。2011-2013年广西GDP年均增长11.3%,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2%高出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5%高出5.4个百分点。 二是 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不断增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发展县城和中心城镇,推动城镇群和城镇带发展,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拓宽了空间。2013年,广西城镇化率44.81%,比2010年的40.00%提高4.81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调查,2013年广西农民工总量为1165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离土不离乡)267万人,占农民工总人数的22.9%;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898万人,占农民工总人数的77.1%。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2568元,比上年增加177元,增长7.4%。
(二)强农惠农和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增加,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从“十二五”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工作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村居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是强农惠农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种惠农补贴从最初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逐步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粮食订单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林业和渔业生产用油补贴、新建沼气池补助等政策,既有生产性补贴、也有房屋等生活补贴。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为保障和改善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的生活需要,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中央和自治区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行政村农村居民生活补助、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以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社会保障政策。三是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近几年,自治区加大民生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提高各项补贴标准,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2013年,自治区投入“三农”财政资金达到339.62亿元。
(三)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促进农林牧渔业收入稳中有增。一是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增长。据统计,2011-2013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3%高出0.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林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 二是 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从2010年至2013年广西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2013年粮食总产达1521.8万吨,2011-2013年均增长2.5%。 三是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3年广西蔬菜产量达到2435.6万吨,2011至2013年年均增长4.6%,园林水果产量1122.6万吨,年均增长10.1%;木材采伐量达到2288.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9.5%;肉类总产量420.0万吨,年均增长2.7%;水产品产量319.1万吨,年均增长5.1%。
(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促进农民非农收入较快增长。 广西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田园风光游和农业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了农民非农收入增长。2011-2013年,广西农民非农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
三、影响农民增收主要因素
(一)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增长乏力。 农民家庭经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其中,第一产业收入是根本。2013年,广西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高达43.3%。由于第一产业收入(农林牧渔业)受生产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产品滞销卖难,增收预期不确定性加大。2013年广西农民第一产业收入仅比2012年增加117元,增长4.1%,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低于10%,增收空间较为有限,持续增收面临困难,直接拖累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很难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并根据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调整生产结构,无法实现传统的“小生产”与现代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出现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过剩,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等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广西是农业大省,甘蔗、蚕茧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水果、生猪、家禽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滞后,产品加工率低,农业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特色优势产业大而不强,制约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三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广西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尤其近几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现象依然得不到较大的改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支撑力仍很薄弱,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严重偏低。 近年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越来越多,在收入中占份额越来越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超经营性收入。广西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虽然近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数额仍然较少,严重偏低。2013年广西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1.0%、8.7%,比全国水平分别低2.1个和2.4个百分点,总量分别比全国少222元、196元。
(三)本地务工工资水平偏低。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因素。2013年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达到39.9%,2011-2013年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但由于本地务工工资水平较低,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据统计,2013年广西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月1200元,与全国各地相比,仅海南、贵州和青海低于广西,分别为1120元、1030元和1070元,其余地区大多高于广西。
四、拓宽农民增收对策和建议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万元(按当年价),2013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已完成2020年倍增目标的40.7%,未来7年时间,需要年均名义增长13.7%,就可以完成余下59.3%的目标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在新常态下,广西农民收入要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有超常思维、超常举措,全力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一)加快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促进广西农民增收,不论从当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应当是以立足于发展地区经济作为前提和基础。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新一轮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就明确要求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因地制宜推进各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为新常态下广西继续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动力。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人口聚焦功能”,“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空间还很大,今后一段时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时期。因此,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提高城镇的产业集聚,推进现代城镇与产业互融联动,发挥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促进农村人口向镇区转移,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措施。要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要积极发展规模大户,培植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要健全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各环节的系列化服务,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打造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层次和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以土地入股、“土地银行”等形式为农民承包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工作;继续抓好龙头企业扶持及农村居民专业社、家庭农场的培育登记,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居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