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升级 增强经济韧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6个部门联合发文——
促进消费升级 增强经济韧性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仍然偏低,消费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巨大。《方案》的出台,将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经济韧性——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我国将围绕十个主攻方向,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
有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经济韧性。
为啥要激发消费潜能
近年来,尽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进一步增强,不过,国内居民消费购买力出现“外流”的现象也十分明显。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杨洁认为,消费外流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国内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市场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方案》也指出,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突出表现为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不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生产等领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供给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仍然偏低,消费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巨大。
专家指出,通过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供需矛盾的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方案》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平台搭建、环境营造、金融支持、舆论宣传等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按照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消费升级的方向,提升供给质量,带动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盈利能力,激发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
“扩大消费,关键要有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商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分析师郭召芬说,这几年中国人的境外消费热情高涨,就是因为国内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外流。国家应当通过制度创新,提高有效供给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研究员祝宝良认为,当前,我国高质量、个性化消费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被高度垄断或管制,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供给质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打通物流、信息障碍,大力加强消费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居民愿消费、敢消费的良好环境。
许光建表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至关重要。此外,一些支撑消费的因素也很关键。例如,要通过完善社保体系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大家敢于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要通过制度创新,房贷、车贷、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要着力改善升级消费环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费的便利性。还要继续在安全和质量上下功夫,提升服务消费的档次,使其对稳增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郭召芬表示,流通环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是制约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生鲜商品或实时性商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鼓励线上线下创新,通过创造新的消费模式,促进服务消费的大规模增长,比如美容美发上门、洗车上门、厨师上门等。
《方案》还提出,要依靠改革创新引领,破除制度障碍推动转型升级。加速打破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等领域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祝宝良表示,当前,我国应加快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