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创新保护让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21.11.2014  12:54

   新华网成都11月21日电(记者杨舟叶建平)藏族格萨尔弹唱、傈僳族木叶独奏、彝族口弦……近日在四川攀枝花市召开的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不仅展示了一道道民族文化“大餐”,更引发各界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共鸣。

   四川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居住区。近年来,四川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好少数民族文物等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开展文化巡演等,让文化产品走向大众、走入市场,让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2008年的汶川地震,重创羌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本届艺术节上,羌族文化展演备受关注。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政府之手不能缺位。”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说,震后,四川省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采取抢救、收集、记录、保存等措施,先后投入近30亿元启动建设了178个文化生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如今,茂县古羌城、茂县非遗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筑拔地而起。更让人欣慰的是,震后政府培训的一批批“绣娘”,不仅让羌绣文化得到了传承,还成了致富的好门路。

   在开发中加强保护,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攀枝花市迤沙拉村是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里颇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还有谈经古乐。

   迤沙拉谈经古乐是彝族的文化瑰宝,一度面临传承尴尬,只有10多名传人。为此,攀枝花市将保护谈经古乐纳入发展规划,加快传承人培养,并打造这一旅游品牌,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良性互动。

   带队前来参加艺术节的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汪代明说,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展览馆,也不能仅仅展示在专业舞台上,它必须植根于生活,孕育在民间,才有活力与生命。“通过惠民演出,让艺术回归生活,这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省相继举办了“彝族火把节”“羌族瓦尔俄足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基层百姓了解和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激活”少数民族文化基因。